姚崇是個孝子。他自十二歲就沒有了父親,守寡的母親一手把他養大,他不忘母恩,長安四年(704年),五十四歲的姚崇上書向女皇提出,母親年老需要探視,請解除他的宰相官職,回家侍養老母,“言甚哀切,則天難違其意”,於是,拜他為相王府長史,“罷知政事”,使他“俾獲其養”。但是,武則天還是需要姚崇,就在當月,又下詔讓他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夏官就是兵部,姚崇為人很自覺,他對女皇說:“臣事相王,知兵馬不便。臣非惜死,恐不益相王。”武則天“深然其意”,改為春官(禮部)尚書。
武則天有個男寵張易之,“私有請於崇,崇不納”。長安四年(704),張易之要將京城有名望的佛教高僧十名,調往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去私建新寺。高僧們不願意去,向朝廷苦苦哀求。姚崇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張易之一再堅持要調他們走,姚崇始終不改變主意,結果得罪了張易之。於是張易之就在武後處誣陷姚崇,長安四年(704年)九月,武則天就降姚崇為司仆卿、猶同鳳閣鸞台三品,調出京城,到靈州,擔任靈武道大總管。這就是說,武則天把宰相姚崇,派到靈州作大總管。
六、誅滅二張 二次拜相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策劃誅殺張易之兄弟,迎中宗複位,則天移居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就閣起居。當時,正好姚崇自靈州返京,共同參與了策劃。事成之後,姚崇因功拜衛尉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後又任侍中,二次為宰相,封梁縣侯,賜實封二百戶。正當王公以下,都在慶幸之時,姚崇卻嗚咽流涕。張、桓不以為然,對他說:“現在豈是你哭泣之時,恐怕你禍從此始。”姚崇說:“我事天歲久了,就這樣告辭,情發於衷,非忍所得。昨與你們誅凶逆,是做臣子的應該做的,我怎言功,今辭舊主而悲泣,也是臣子的終節,因為這點獲罪,實所甘心。”果然,中宗把他調出京城,任亳州刺史,後轉常州、宋州、越州、許州的刺史。後來,五王被害,而姚崇獨免。
七、睿宗即位 三度為相
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殺害,韋氏企圖專權,臨淄王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滅韋氏集團,擁立相王李旦即位,這就是唐睿宗。睿宗即位之後,又把姚崇調回出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又遷中書令,第三次擔任宰相。當時,李隆基為東宮太子,太平公主幹預朝政,宋王、歧王、薛王等都在京城掌禁兵,外邊都議論不妥。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請降旨讓公主遷往東都洛陽,調諸王到外地出任刺史,以息人心。但是,膽小的睿宗卻告訴了公主,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害怕,也反咬一口,上疏說姚、宋等人離間他們兄弟,請加罪。睿宗就罷免了姚崇的宰相,貶為申州刺史,轉徐州、潞州刺史,遷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後又任同州刺史。在地方為官,姚崇“為政簡肅,人吏立碑記德”。在他離任時,“闔境民吏泣擁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戀。新牧具其事奏之,褒詔美焉”。
八、開元盛世 四入為相
姚崇宦海一生,最大的功績就在於為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元元年(713年)太子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他剛即位便勵精圖治,決心撥亂反正,銳意改革,整頓吏治。這時他想到了姚崇,雖然因為自保他曾陷害過姚崇,但他深知姚崇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他利用在渭濱講武機會,下詔讓被睿宗貶到同州作刺史的姚崇回京,欲拜他為宰相。姚崇故意不表示謝恩,唐玄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姚崇就及時、大膽、果斷地提出他的著名的“十條政綱”:一,精簡刑法,為政仁恕;二,疏遠佞臣,不聽誣陷;三,禁止宦、戚幹預朝政;四,減輕苛稅,以利民生;五,接臣以禮,不殺無辜;六,獎勵進諫,虛懷納海;七,禁造佛寺,不費國資;八,不幸邊功、窮兵黷武;九,臣得批逆鱗、犯忌諱;十,外戚專權永為殷鑒。這十條政綱切中了武後以來的弊病,玄宗聽了十分感動,他含淚說:“這些事確實讓人感到刻骨痛恨,朕答應就是。”這時姚崇才拜謝答應當宰相。姚崇第四次為相,幫助唐玄宗改革朝政,加上其他人的輔佐,最終出現了“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