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唯物思想 抑佛濟民
還在中宗(705~710年)時,公主外戚爭先恐後大修佛寺、大造佛像、度人為僧尼,許多“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逃避國家徭役。姚崇本人並不是反對佛教,他說:“佛不在外,求之於心。”還說:“佛者覺也,在乎方寸。”但是,他認為這樣下去,勢必造成“奪百姓口中之實以養貪殘,剝萬人體上衣以塗土木”,如果進一步泛濫將能“亡國破家”,必須加以抑製。他認為應該利用佛的慈悲為懷,教育世人認識到“但發心慈,行事利益,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引導人們“平等慈善,行善不行惡”。不需要大修佛寺、大造佛像、濫度僧人。開元二年(714年)正月,姚崇向唐玄宗上書,提出減少寺院、裁減僧尼的建議。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下詔全國還俗僧尼一萬兩千多人,同時,禁止濫造佛寺:“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茸者,諸有司陳牒檢視,然後聽之。”這樣,大造佛寺、濫度僧尼之弊病得以抑製。
十、破除迷信 滅蝗救農
開元初,在黃河南北特別是山東一帶,大鬧蝗災,蝗蟲肆虐,造成赤地千裏、橫屍遍野、物價飛漲、政局不穩。宰相姚崇力主各州縣及時捕殺蝗蟲。但是,當時有不少人迷信,不讓捕殺,黃門監“伴食宰相”盧懷慎就認為不能捕殺蝗蟲,殺則有傷“和氣”,會造成災禍。姚崇據理駁斥,“今蝗蟲極盛,驅除可得,若其縱實,所在皆空”。“此事崇已麵經奏定訖,請公勿複再言。若救人殺蟲,因緣致禍,崇請獨受,義不仰關”。他質問盧懷慎,“我真不明白,你那麼怕蝗蟲,怎麼就不怕山東百姓死於饑餓呢”?盧無言以對,隻好也同意捕殺。開元四年(716年),山東蝗災特別嚴重,而汴州刺史倪若水竟然上書拒絕捕殺蝗蟲,他說:“蝗乃天災,人力怎能捕滅?朝廷隻要行德政,害自然消止。”姚崇回書:“按照你的道理,如果地方長官好,實行德政,蝗蟲自然就不會入境了;現在你那裏蝗蟲為害,豈不是就說明你這個長官無德嗎?”倪若水無言以對,再也不說拒捕蝗蟲了。由於姚崇力主滅蝗,並且布告百姓:捕蝗一鬥,獎糧一鬥;捕蝗一石,獎糧一石。各地都行動起來,結果,僅汴州一地,就捕殺蝗蟲十四萬擔。滅蝗大見成效,蝗災得以遏製,挽救了千萬農民。
十一、精於吏 道玄宗寵信
由於姚崇對軍國要務,了如指掌,他當宰相兼職兵部,對軍務“無不精熟”。唐玄宗對他特別信任,“軍國庶務,多訪於崇”。同時宰相盧懷慎、源乾曜等“但唯諾而已”。姚崇因病居罔極寺時,“凡大事,帝必派源乾曜谘(姚崇)。乾曜所奏善,帝必曰:‘是必崇劃之。’有不合,則曰:‘胡不問崇?’”。姚崇和宋璟進見時,玄宗經常起來迎接,離開時,在前殿相送。這是對其他宰相沒有的禮遇。即使到了年老之時,玄宗還特讓他可以五日上朝一次,並且仍居百官首位。開元八年(720年),還被授以太子少保。
十二、神算後 事喪葬從儉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大唐名相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姚崇雖然貴為宰相,但他生活非常儉樸,在臨終前,他神算後事,引出一段“死姚崇計算活張說”的傳說。他對兒子說,他死後,同朝宰相張說一定會來吊唁,他與我不和,而且貪財,你們把家裏珍貴一些的古玩放在帳前,如果他不看一眼,那你們就趕快逃命;如果他看,你們就送給他,讓他給我寫“神道碑”文,立即刻成石碑,並呈送皇帝。張說宰相料事沒有我快,過幾天,他還會後悔,必來誒眼碑文,你們讓他看石碑,告訴他碑文已經上呈皇帝。事情果然按姚崇所料發展,最後,張說來要神道碑文,得知已經送給皇帝,他已經不能奈何姚崇兒子,非常後悔,他說“死了的姚崇還能算計到活著的張說,我今天才知道我實在是沒有他聰明啊”!
姚崇一反當時厚葬之風,立下遺囑,要求他的子孫為他節儉辦後事,不崇佛,不厚葬,隻穿平常衣,不抄經畫像,子孫後代永為家法。姚崇是盛唐名相、傑出的政治家,他前後三朝為相並皆兼兵部尚書,他與宋璟輔佐唐玄宗,為開創“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直到三十五年以後,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還掛念並稱讚姚崇“宏才遠略”。他說:“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姚崇有三子,長子姚彝,開元初為光祿少卿;次子姚異,坊州刺史;少子姚弈,開元末為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後出為永陽太守。姚崇玄孫姚合,登進士第,授武功尉,後遷監察禦史,位終秘書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