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四入為相的靈武大總管姚崇(1 / 3)

一、曾事四朝 四任宰相

大唐有一位著名的宰相,他曾經在武後、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四入為相”,也曾經出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他就是姚崇。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就是唐朝時期,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尤其是“開元盛世”(713~741年)。這個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發達,國家的軍力強大,人民生活富裕,全國到處都呈現出繁榮景象。大詩人杜甫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藏廩俱豐實。”(杜甫:《憶昔》)這就是唐朝詩人詩中的“開元盛世”,這個曆史上的繁榮鼎盛局麵之所以能出現,自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剛即位的唐玄宗,遇上了一批名將名相,其中就有一個著名的曾經“四入為相”的宰相兼兵部尚書、也是靈武道的行軍大總管——姚崇。大唐宰相總共三百六十九人,能“四入為相”者僅有三人,姚崇便是其中之一。

二、都督之子 少年喪父

姚崇(姚元之)(650~721年),本姓姚名元崇,字元之。後來為什麼不叫姚元崇,這裏邊有武則天的幹預。當時,突厥有個首領名字中“元崇”二字,此人後來反叛唐朝,武則天忌諱他的大臣與叛逆同名,因此命令姚元崇改名,以字行,也就是叫姚元之。為什麼又改為姚崇?原來到唐玄宗時期,姚元之又因為要避諱唐玄宗的年號“開元”,就去掉本名“元崇”中的“元”字,改為姚崇。姚崇是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他的父親名姚懿(590~662年),原籍江南吳興,後移居陝州,貞觀年間在四川越西任都督,安定了西南邊疆。龍朔二年(622年),父親逝世,因在世時對唐朝有功,死後贈幽州大都,諡曰文獻,這年,姚崇隻有十二歲,可謂少年喪父。

三、大器晚成 武後拜相

由於姚崇少年時代就失去父親成為孤兒,因此,缺乏父教,他為人豪爽,講究義氣,但不喜歡讀書,以呼鸞逐獸為樂。但究竟還是有父親的影響,後因人勸說,懷“王佐之誌”,到鹹亨元年(670年),姚崇二十歲時,開始奮發讀書,出仕為孝敬挽郎。雖然他二十歲才開始讀書做官,但是因其確有才華,於儀鳳二年(677年)應下筆成章舉,被授以濮州司倉參軍。後到京城,五遷至夏官郎中。夏官就是兵部,當時,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進犯河北,占領數州,兵部軍務繁忙,各州司軍情報告接連不斷送來,作為夏官郎中的姚崇能“剖析若流,皆有條貫”,讓武則天“甚奇之”。於是,在聖曆三年(700年),經名相狄仁傑推薦,姚崇被升任為夏官侍郎,隨後又升任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又遷鳳閣侍郎兼知政事,五十歲的姚崇當上了大唐的宰相。姚崇文武雙全,才智過人,忠膽赤心,特別是敢於直諫,還精於吏治,倡廉自廉,關心民眾,從此,成為武後、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四入為相”的著名的賢相。

四、秉公辦事 矯正酷刑

姚崇為官能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反對酷刑。他在剛到京城出任司刑丞時,參與審定刑獄。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重用酷吏,大興告密,無故殺了很多唐朝宗室和大臣,鬧得人人自危。姚崇執法公正,絕不隨便羅織罪名,不濫用酷刑,從而保全了許多人使其免遭喪命。聖曆元年(698年)九月,武則天對左右的侍臣談到以前酷吏周興、來俊臣辦案,懷疑其中有冤案說:“往者周興、來俊臣等推戡詔獄,朝臣遞相牽引,鹹承反逆……以前就戮者,不有冤濫耶?”作為宰相的姚崇回答道:“自垂拱以後,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誣而死。告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於漢之黨錮。陛下令今臣就獄問者,今臣亦不自保,何敢轍有動搖?被問者若翻,又懼遭其毒手,將軍張虔勖、李安靜等皆是也。賴上天降靈,聖情發悟,誅鋤凶豎,朝廷又安。”在陳述了酷吏製造冤案,武則天“發悟”,能及時除掉酷吏之後,姚崇大膽地提出願以自己和全家百口性命作保,“今日以後,臣以微軀及一門百口保見內外官更無反叛者。乞陛下得告狀,但收掌,不需推問。若後有征驗,反逆有實,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武則天聽了,非常高興,說:“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當日,就賜給姚崇白銀千兩。

五、獎掖後進 靈武總管

姚崇擔任宰相為政清明,他能知人善用,獎掖後進,舉賢薦能。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讓姚崇舉薦宰相,姚崇就推薦當時已經八十歲的張柬之,他說:“張柬之深厚有謀,能斷大事,其人老矣,惟亟用之。”當日,武則天召見老臣張柬之,拜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進鳳閣侍郎。神龍元年(705年)正是這位張柬之組織誅殺了張易之兄弟、迎中宗複位複唐。開元二年(714年),當時有一個中書舍人蕭嵩因為被人看不起而失意,正是任宰相的姚崇又舉薦他,出任宋州刺史、遷尚書左丞。被姚崇薦舉受朝廷重用的蕭嵩,後來也成為唐朝的名相名將,也曾擔任靈州鎮將朔方節度使。開元四年(716年),六十六歲的姚崇又舉薦比自己小十六歲的宋璟代他為相。宋璟與姚崇一樣是個良相,史稱“姚宋”。《資治通鑒》說:“姚(崇)、宋(璟)相繼為朝,崇善變事務,守法持正,二人誌操不同,然協力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唐時賢相,前有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姚、宋,他人莫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