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著名剛正宰相魏元忠(3 / 3)

七、中宗軍政 獨委元忠

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恢複唐朝,改年號為神龍元年。沒幾天,重病的八十二歲的武則天逝世。唐中宗即位之日,即“驛召元忠,授衛尉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即恢複元忠為宰相。十天後,又“遷兵部尚書,知政事如故”,意思是仍然是宰相。當時武則天已死,唐中宗做皇帝人稱“快活天子”,“多不視事,軍國大事,獨委元忠者數日”。不久,中宗又任命元忠為中書令(宰相),加授光祿大夫,累封齊國公,監修國史。神龍二年(706年),魏元忠與武三思、祝欽明等八人撰寫《則天皇後實錄》共二十卷,唐中宗稱善,賜元忠物千段,仍封其子衛王府諮議參軍魏升為任城縣男。景龍四年(710年),中宗任命元忠代唐休璟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令,仍知兵部尚書事,監修國史,獨攬軍政大權。此時的魏元忠,“當朝用事”,“特承寵榮”,在晚年達到了極點。但他也因不能自控作出了一件不應該的事,他請歸鄉拜掃祖先墓,中宗特賜錦袍一領、銀千兩、千騎四人充其左右,並下手敕:“衣錦晝遊,在乎茲日;散金敷惠,諒屬斯辰。”可是,元忠至鄉裏,卻把銀子私藏起來,沒有賑施。盡管如此,在他回京時,中宗本人還親自到白馬寺迎接慰勞,可見唐中宗對魏元忠給予多大的“恩遇”。

八、誅武三思 宰相喪子

在魏元忠生命的最後兩年,還經曆了幾件大事,首先就是誅殺了武三思而自己卻喪失了長子。唐中宗對元忠還是十分信任,遷為左仆射,“餘並如故”。而元忠嫉妒武三思專權,於是,在景龍三年(709年),他與節湣太子、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起兵誅殺了武三思,接著太子率兵欲廢韋後為庶人,正遇上元忠的長子太仆卿魏升守宮門,元忠左右為難,結果,魏升被亂兵所殺喪命,七十歲的老宰相痛失長子。

九、終遭陷害 冤死涪陵

雖然唐中宗因為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為高宗、天後所禮遇”,因此,對他“不以升為累,委任如初”。但是,武三思的餘黨為給三思複仇,接連陷害元忠。先是三思餘黨兵部尚書宗楚客和侍中紀處納等人串通,誣告元忠及兒子魏升與太子“同謀構逆,請夷其三族”,中宗沒有答應。魏元忠很不自安,於是請求“致仕”回家,但中宗還是下旨,解除左仆射,但“以特進、齊國公致仕於家,仍朝朔望”。宗楚客等不甘心,又讓右衛郎將姚庭筠為禦史中丞,令他來彈劾元忠,中宗無可奈何,下令貶元忠為渠州司馬。宗楚客仍然不肯罷休,又先後讓侍中楊再思、中書令李嶠、給事中冉祖雍、禦史袁守一等人接連不斷地上奏告元忠,中宗隻好又改遷降元忠為思州務川尉。就這樣,景龍四年(710年),三朝老宰相魏元忠行至涪陵,悲憤而死,終年七十歲。唐中宗下詔,追贈元忠尚書左仆射、齊國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給靈輿送至鄉裏。唐睿宗李旦即位後,下詔元忠陪葬定陵。景雲三年(712年),又降製:“故左仆射、齊國公魏元忠,代協人望,時稱國良。曆事三朝,俱展誠效。晚年遷謫,頗非其罪。宜特還其子著作郎(魏)晃實封一百戶。”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又降旨,給魏元忠“諡曰貞”。中宗、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為魏元忠平反昭雪,給予了公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