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附錄三 廣州商團叛亂(2 / 2)

1924年10月10日,廣州三十多個團體在第一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慶祝辛亥革命十三周年大會,到會的群眾約六千人。大會由譚平山主持,周恩來發表演說,譴責商團叛亂,會場的氣氛十分熱烈。下午三時,與會群眾進行示威。當遊行隊伍途經太平路與西濠口之間時,遭到全副武裝的商團軍襲擊,當場打死工團軍二十多人,傷百多人,被捕數十人。他們甚至“把打死了的人,刨肝剖肺,割頭斷腳,把那些死屍分成無數部分,拿到沿街示眾”。場麵慘不忍睹,史稱“雙十慘案”。第二天,商團軍進一步封鎖市區,構築工事,迫令商店一律罷市,錢莊拒收銀行紙幣。同時散發攻擊孫中山廣州政府的傳單,張貼“打倒孫政府”“請孫文下野”等標語。而盤踞東江的陳炯明也準備進攻廣州作配合,外國停泊在珠江上的十餘艘軍艦亦蠢蠢欲動,聲言如中國政府當局向市區的商團軍開火,外國軍艦即進行武裝幹涉。霎時間形勢變得十分危急。

在這千鈞一發的嚴峻時刻,中國共產黨再次要求孫中山當機立斷,“立刻以少數可靠的革命軍力,向一切反革命的商團和軍閥下總攻擊令,以決最後的死戰”。中共廣州地委和青年團廣東省委聯合發表《告廣州市民》書,號召各界團結起來,“解除商團武裝實行國民革命,建立工農兵學革命大同盟”。廣州反帝大聯盟等幾十個團體聯名致電胡漢民,要求解散商團,嚴懲凶手,賠償死難者的損失等。

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以及廣大的工人和農民,也都紛紛表示願意盡一切力量幫助政府鎮壓叛亂。黃埔軍校學生則全體決議出發到廣州作戰。在這眾誌成城的形勢下,孫中山對商團采取了斷然的措施。

在慘案發生的當晚,廣州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孫中山任會長,廖仲愷、許崇智、汪精衛、蔣介石、譚平山、陳友仁任委員,作為平定叛亂的最高指揮機關。10月13日,參加北伐的全部警衛軍和部分湘軍、粵軍,星夜兼程回到廣州。10月14日,孫中山發布平定商團手令,任命蔣介石為總指揮,廖仲愷、譚平山為正副監察,負責平亂。限令在24小時內務必解除商團的武裝,以絕後患。

1924年10月15日淩晨,革命委員會下達總攻擊令。黃埔軍校學生軍、工團軍、農民軍、警衛團和部分粵、湘、桂、贛軍等兵分五路包圍廣州西關,一起向商團發起進攻。商團軍不堪一擊,15日上午西關大本營便土崩瓦解,廣州其他各處的商團軍亦紛紛繳械投降。政府軍占領了西關各處。同時,佛山的商團也投降。陳廉伯、陳恭授等首惡分子逃亡到了香港。就這樣,由外國勢力、地主買辦和地方軍閥串通合謀的武裝叛亂,經過數小時的激戰,終於被徹底粉碎。

可是,由於商團的大本營所在地設在西關,在激烈的槍炮戰鬥中,大部分的房屋均遭到炮轟和焚毀。使人感到非常惋惜的,一代武學大師黃飛鴻設在西關十三行仁安裏的寶芝林醫館,不幸也遭遇到同樣的劫難。

參考/節錄資料:

蔣祖緣、方誌欽主編的《簡明廣東史》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