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經過休整補充以後,又大舉進攻台南。劉永福的軍隊在安平口轟擊日艦,展開了台南的抗日戰鬥。
劉永福的軍隊在缺乏糧餉和武器補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抵抗日軍的南侵,體現了中國人民不願屈服於日本侵略者,誓死守土的大無畏民族精神。此前嘉義的戰鬥,已是一個鐵一般的例證。日軍瘋狂進攻嘉義縣,守將徐驤和王德標率領全城的軍民,與日軍激戰。徐驤自己親上城頭督戰,不幸犧牲。嘉義城被日軍攻下以後,軍民繼續與日軍展開巷戰,守將王德標也奮戰陣亡。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這一戰役中被嘉義軍民打死。
自嘉義失守後,台南已無險可守,大勢已去。鑒於當時的形勢,劉永福於是準備離開。他最初在安平炮台豎起白旗,希望日軍停止進攻,接著又通過英國駐台南領事歐思納,要求派船把他和所屬的部隊送回中國內地,卻遭到英國領事的拒絕(範文瀾在《中國近代史》又有另一種說法:“日軍令劉永福到牧野旗艦上麵商討投降條件,永福將往,被部屬攔阻,投降未成。”)。九月初二(陽曆10月19日),劉永福帶著兒子劉成良,化裝後乘英國輪船“多列士”號逃離台灣安平,回到廈門。台灣全島至此為日本所占領。
劉永福早年是黑旗軍著名的將領,曾在越南叱吒風雲,多次打敗法國侵略軍,名噪一時。在台灣領導抗日保台的戰爭中,應該說他也有功績和貢獻。特別在唐景崧、丘逢甲等逃離台灣以後,劉永福軍隊仍堅持與日軍作戰,也有他可貴可敬之處。可是,他在最後一刻準備投降,以後又丟下所部返回大陸,也受到曆史上諸多的非議與責備。然而,從台灣當時的形勢看,到了那時候要想繼續堅持抵抗日軍,保衛台灣,在客觀上也確實是不容易做到。
劉永福當然有可議可責之處。但史家往往遠離戰場,紙上談兵,對內無糧餉武器接濟,外無政府支持的劉永福肆意指責和批評,也不一定公平和恰當。
日本侵略者雖然占領了整個台灣島,但在英勇的軍民抗拒麵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日本這次侵占台灣,動員了兩個半師團,約五萬名日軍,軍伕二萬六千名,馬九千四百多匹。動用的軍隊占日本陸軍總數七個師團的三分之一多。並且出動了大半數的日本海軍軍艦,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台灣。
據日人喜安幸夫在《台灣抗日秘史》中統計:“僅在進入九月下旬,整個師團將兵健康者竟未到五分之一。死於瘧疾者多達四千六百四十二名,收容在醫院的有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四名,兵力一下子便大為削弱。”另外,還有一百六十多名日軍陣亡,負傷五百多人,總計是減少兵力達三萬二千多人,占侵台日軍總數一半以上。
台灣從此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結束了清朝212年的統治。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才回歸祖國。
參考/節錄資料:
1.元邦建:《台灣史略》
2.範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
3.連橫:《台灣通史》下冊
4.喜安幸夫:《台灣抗日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