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附錄二 劉永福台灣抗日(1 / 2)

劉永福,字淵亭,廣西上思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永福出身雇工,早年參加廣西天地會的起義。當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被鎮壓失敗後,劉永福逃往貴州、廣西之間,以後又在廣西、雲南邊境組織黑旗軍,被清政府收編進入越南,參加中法戰爭,曾多次打敗法國軍隊,成為威名顯赫的將領。後調任廣東南澳鎮總兵官。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調至台灣守衛(據傳,黃飛鴻在這時隸屬劉的麾下,擔任軍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

唐景崧為台灣巡撫時,任福建提督楊岐珍為台灣防務總辦,南澳總兵劉永福為同幫辦,總管全台軍務。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唐景崧於翌五月創建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以藍底繪黃虎的旗幟為國旗,自任總統,帶領軍民抗日。

在台灣民主國成立時,劉永福曾被任命為“台灣民主國大將軍”,率軍駐防台南。劉永福在唐景崧、丘逢甲逃離台灣以後,與留在台灣的官兵、紳士和人民歃血為盟,宣誓:“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甘苦相共、戮力同心、共守危疆。”

其後,日軍在台灣北部登陸後,日本侵略軍在島上各地鎮壓人民的抗日起義武裝,由於兵力雄厚,武器精良,戰鬥進展順利。經過休整,日本人又於8月7日繼續南下,妄圖一舉攻下台南,占據全島。但是,一路上仍然遭到台灣人民抗日起義軍的狙擊。8月27日,日軍到達彰化。彰化是日軍南下奪取台南的必經之地,台灣人民抗日起義武裝和駐守台南的劉永福抗日部隊,早已集中兵力,準備與日軍決戰,保衛彰化。抗日起義軍首領徐驤、吳湯興、湯仁貴等親率軍隊扼守彰化。彰化城東的八卦山形勢險要,是彰化的咽喉,若八卦山一失,彰化就無險可守,因此,八卦山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加上起義軍糧餉和彈藥的不繼,大部分起義軍將士都戰死在八卦山上。起義軍最後隻剩下兩千多人衝出重圍,退往台南。

台北、台中既失,剩下的隻有劉永福鎮守的台南。日軍連續攻陷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等地以後,於9月2日推進到大莆林,遭到劉永福軍隊的伏擊,死傷多人。徐驤等也趕到支援,奪回雲林,使日軍企圖迅速攻占台南的計劃無法實現。

這時,劉永福在台南府仍然掌握有台南四縣一州的地方。軍隊有七星旗軍、福字軍、慶字軍、忠字軍等,包括步兵四營、安平炮台炮兵一營、安平水師一營,共二萬六千多人。可是,在武器裝備和財政供給上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永福四處籌款,但因台南地方不大,收入有限,無法保證軍餉的供給,隻好派人渡海赴廈門,發電要求各省支援。劉永福的抗戰,深受全國各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從當時的民諺“中國割台灣,日本攻台灣,劉公(劉永福)守台灣,拒日本”,可看到人們對劉永福的守台抗日,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敬意。很多人上書南洋大臣張之洞,請求援助台灣。但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和李鴻章等人,害怕得罪日本人,卻嚴令官民“不得絲毫接濟台南”,使劉永福得不到支援而在台南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