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黃飛鴻夫人莫桂蘭(3 / 3)

附:師傅莫桂蘭與我

李燦窩

市麵上,記載黃飛鴻的書籍者很多,但談及莫桂蘭的文章便少見,而且在一些場合記載的更有失實誤差之嫌。本人的文學修養不夠,常恐詞不達意,然朋友多番鼓勵我,應在有生之年見證史實,讓後來者得知真相。於是我便不避淺陋,把一些耳聞目睹親曆的事實記錄下來,以免別人以訛傳訛,扭曲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先父李吉初於香港灣仔菲林明道開設一所小學,名為澤群學校。先師莫桂蘭,於30~40年代已多次往來廣州與香港。後來一位名叫陳南的師兄,把她介紹給先父認識。其後,先母何淑英和姐姐李瑞甜,相繼跟隨先師學習師公黃飛鴻的武學及醫術。母親年輕時體弱多病,也許是情緣相投吧,幸得先師常加照顧,健康狀況才漸入佳境。母親感念前輩的厚誼隆情,於是便設宴與先師上契,先師與先母遂得成為誼母女的關係。

1936年,先母小產,幸得先師的悉心照料,才救回生命。兩年後,再度懷孕的先母向一直無所出的先師許下諾言:將來所誕生的,不論是男是女,新生命都會與她老人家上契成為誼孫。後來,新生的孩子與先師上契結緣,而當日誕生的孩子,就是本人李燦窩了。

在我心中,師傅莫桂蘭的確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士。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社會,要生活立足並非容易。由於當時人們普遍有著重男輕女的觀念,加上師傅的學識不夠,困難自然可以想見。但說來奇怪,師傅又竟然可以流暢地背誦出《關帝經》和《觀音經》,這可能是上天賦予她另類的能力吧。師傅最出色的能力和才智就是傳自黃飛鴻的武學絕技及傳統的跌打醫術了。

1936年,即師公黃飛鴻死後11年,師傅便開始教授黃飛鴻傳下來的洪家拳藝。有人曾經問師傅,一共收了多少個弟子,她想後也總是說不完全。但自幼經本人親眼所見的,沒有一千也有數百人。我仍記得起名字的有陳南、陳華、尹應槐、馬熾江、陳北雄、陳燦枝、李吉初、何淑英、李瑞甜、李燦窩(本人)、李瑞好、胡錫洪、劉維昌、黃中漢、林社炳、梁橋、黃勝祥、何楚泉、梁細、林新榮、李恒義、王蘇、何然、薑賢、彭兆、胡柏勤、周蘇、蘇子俊、彭振聲、蘇永耀、何錦棠、陳蔭、陳超榮、曾浩祥、陳卓彬、林汝滔、林偉堅、關銘炎、李誌強、溫誌佳、陸偉強、周月明、陳子平、陳子碩、彭祥帶、尹鬆慶、尹耀基、歐陽惠慈、袁啟光等等。但很可惜,仍有許多人的名字便不易記起了。

師傅曾在灣仔菲林明道建立黃飛鴻國術團,後又改名為黃飛鴻國術社。1951年2月11日,黃飛鴻國術社成立十四周年紀念,拍攝了一張全體員生的大合照,使師傅成為黃飛鴻武藝薪火相傳曆史的活見證。1953年師傅在灣仔英京酒家舉行了第一次的關帝寶誕宴會。1954在荔枝角荔園遊樂場師傅為九龍總商會擴建義學舉行了遊藝大會活動,並有醒獅及國術的綜合表演。當時襄助的還有歐海師傅和胡少南師傅,結果得到各界一致的好評。當年師傅莫桂蘭又曾應一家電影公司的邀請,義務客串,協助他們拍攝電影《乞兒太子》的外景工作。當時除了一班師兄弟及本人外,鄧秀瓊師傅亦參與其事。

1964年~1969年的灣仔高士打道館址,因被業主收回重建,師傅隻好搬遷到洛克道國民戲院對麵的二樓,繼續她的跌打醫術和教授洪拳維生。其間師傅亦曾到修頓球場作過一些慈善性質的表演。後因該館地方狹窄,便又遷往軒尼詩道157號2樓(即今天的三越百貨公司對麵),在該處繼續醫治患者和發揚洪家的拳藝。

此時,師傅又收了一批弟子。可惜,後來的一輩,因為香港社會經濟突然起飛,生活緊張加上樓價暴漲,人們隻重視經濟利益,對學習國術的心態便可有可無。加上要學好洪拳又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和毅力去勤修苦練,所以一般人的學習態度都是隨便馬虎,能夠成才的便不多見。而本人白天忙於工作幹活,隻有在工餘或晚上才有空協助恩師推廣武術。雖然本人亦付出了相當的辛勞,但當時師傅卻生活得很清苦。

1974年,莫桂蘭接受了“麗的呼聲”電視台的邀請,接受訪問。本人偕同師叔伯、師弟等亦一同參與武術的示範演出。還記得當時訪問我們的司儀是李香琴小姐和黃沾先生。

1978年,因租金十分昂貴,師傅莫桂蘭便遷往筲箕灣金華街金威樓三樓繼續工作。可惜當時社會的習武氛圍已陷入低潮,學員不多,醫務工作亦少,師傅艱難地維持到1980年初,在眾弟子的協助及支持下,她又遷回了灣仔道三角街口的對麵。由於經濟上日漸困難,且各人意見眾多,最後師傅隻有下定決心,結束業務。於是師傅便正式宣告退休,居住在筲箕灣明華大廈。在這期間,徒弟、徒孫、師伯、師叔和名伶關德興先生亦時有到上址探望她。我亦曾經想安排她老人家入住老人院,可讓多些人照應她,但非常可惜,在辦理申請手續的期間,師傅辭世。她生於1891年10月15日,19歲嫁與黃飛鴻師公,歿於1982年11月3日,享年91歲。她的離去,誠然是嶺南武術界的一個極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