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黃飛鴻武藝的薪火相傳(1 / 2)

引子

武學及醫術均嫡傳自黃飛鴻夫人莫桂蘭的李燦窩師傅,為了更好地推廣黃飛鴻的武術和獅藝,於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島正式創辦了“寶芝林李燦窩體育學會”。學會以“強身健體,自衛訓練,學習與別人相處”為宗旨,發揚黃飛鴻及莫桂蘭的強身健體、尊師重道之武學精神。學會中心地址在香港西灣河成安街34號閣樓。

黃飛鴻及莫桂蘭曾於廣州開設寶芝林教授武術及醫治世人。及後,莫桂蘭遷至香港成立了國術社(後來又改稱國術團、健身學院),推廣洪家拳術。

國術組以教授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嫡傳之洪家拳術及傳統獅藝為主。特別注重不同的馬步及基本功練習,例如四平大馬、子午馬、麒麟步及二字鉗羊馬等,以加強學員之武術基礎。醒獅國術以教授南獅為主。舞獅藝術在民間流傳已有千年以上之曆史。舞獅更是一種混合藝術與精湛武技之運動,其含意深長並富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藝術之價值真諦。醒獅乃中國傳統武術之一,無論在中國境內或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隻要有中國人的存在,在中國的節日裏都可以看到舞獅的表演。可見,中國武術中之醒獅技藝在武術界當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為了提高武藝教學質素,使教與學兩方麵均有所提升和保證,李燦窩師傅應用了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他以一套循序漸進,有係統的升級評審製度來評定學員的武術水準。此舉不單能夠推廣和發揚黃飛鴻的武術和武德精神,又能提高洪拳的社會地位,更讓學習洪拳的人士能充分了解自身的程度和實力。

學會的遞升評審的製度分為八級。考試於每季舉行一次,每次考試的結果,將由李燦窩師傅及評審團定奪,合格者能夠晉升一級。通過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的升級製度,使學員既有堅實的學武基礎,又能鼓動個人的積極性,合適地調整習武者的能力和水平,對繼承、推廣和發展黃飛鴻先師的武學,大有裨益。

本著服務青年,發揚先師黃飛鴻及莫桂蘭師太的武學精神,推廣洪家拳術,使青少年在身心兩方麵得到均衡發展的目的,1992年在銅鑼灣社區中心成立國術組,主要負責人有: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嫡傳李燦窩師傅(總教練)、鍾汝發師傅、劉永義師傅、楊文佳師傅、何浩安師傅、蘇誌剛師傅、鄧富泉師傅、黃銘途助教、周偉豪助教、吳誌培助教、黃國梁助教、許啟裕助教。該國術組以教授洪家拳術為主,內容有:千字掌(37式)——為工字伏虎拳之初階;工字伏虎拳(108式)——入門拳;見龍拳——為虎鶴雙形拳之初階、五形拳及鐵線拳的基礎;虎鶴雙形拳;五形拳;鐵線拳;莫家拳——又稱拗碎靈芝拳,為莫桂蘭師太家傳的武功。

兵器方麵又分為短兵器:匕首、簫、單刀、子母刀(雙刀)、雙劍;長兵器:雙頭棍、纓槍、春秋大刀(關刀)、十字梅花挑刀、單頭棍(五郎八卦槍)。

在對練套路方麵,主要有工字伏虎拳拆、虎鶴雙形拳拆、單頭棍拆、雙刀對槍、雙頭棍拆、匕首對拆。

練習形式為團體練習。除教授武術外,還教授鼓、鑼、鈸、獅頭及獅尾之各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