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黨人中反戰的“少數派”運動應運而生。以革命工團主義者為基本力量的“少數派”不僅在國內廣泛開展活動,譴責軍國主義,反對戰爭,而且還積極參加了國際上社會主義者“少數派”的反戰活動。他們的代表甚至還在齊美爾瓦爾德召開的國際社會黨人第一次代表會議上同德國代表簽署了法德宣言,表示:“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的戰爭,我們投入爭取和平的鬥爭,為的是迫使政府停止這場大屠殺”,要求實現不割地、不賠款和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的和平。在前線,1917年尼韋爾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早已士氣低落的士兵們的反戰騷動,而俄國二月革命的影響,則加強了法國士兵的革命情緒,在許多部隊秘密地成立士兵代表蘇維埃,散發革命傳單,號召士兵“打倒戰爭!”“消滅將軍!”《法國士兵十戒》的傳單廣為流傳,它要求官兵平等、廢除死刑、簽訂不割地的和約。在後方,工人群眾的反戰運動進一步發展,罷工運動迅猛展開。
與這一時期的這些變化相應,那些對1914年夏天的民族沙文主義浪潮無能為力的和平主義知識分子也在日益地展開自己的活動,試圖重新奪回失去的陣地。當初,羅曼·羅蘭在發表《超乎混戰之上》時是形影相吊,而在這時,他的立場與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與接受。因此,羅曼·羅蘭在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沉默”(這種“沉默”基本上是客觀原因所致,因為當時法國國內外的報刊均不願發表羅曼·羅蘭的文章)之後,開始以《先驅者》為總題陸續發表了一係列政論。尤其是在1916年年底或1917年年初,他發表了一篇戰鬥性相當強的文章《致被屠殺的各國人民》(Auxpeuples assassinés)【69】。羅蘭本人對這篇文章頗為重視,他後來回憶道:“這樣一篇論文,在當時具有宣告全麵決裂的性質,不僅和戰爭決裂,而且和老舊的社會決裂,和作為老舊社會中心的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秩序決裂。我已經不留餘地了。我斥責了各個國家。我揭發了真正的操縱者:金錢。”【70】對於羅曼·羅蘭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羅曼·羅蘭的好友、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曾在其《羅曼·羅蘭傳》中作過如下評論:“羅曼·羅蘭個人的存在隨著1914年的來臨而消失了。現在,他的個人生活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整個世界,他的生平成了一部現代史,同他的社會活動不可分割。……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書信都是一篇宣言,他的個人存在就是一出英雄劇。……他成為時代的風雲兒,非個人的力量,歐洲精神生活史的一頁。……從1914年起,羅曼·羅蘭和自己的思想以及為實現這個思想而進行的鬥爭構成了一個整體。他已經不再是一位作家、一位詩人、一位藝術家,他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他是災難深重的歐洲的喉舌,他是世界的良心。”【71】
在此時反戰運動中頗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貧苦出身的法國知識分子、曾任巴黎《工團戰鬥報》編輯的亨利·吉爾貝(Henri Guilbeux)。吉爾貝由於堅持發表擁護羅曼·羅蘭反戰立場的公開信而被《工團戰鬥報》社開除,後輾轉流亡到日內瓦。到日內瓦不久,他在羅曼·羅蘭的支持下,借重羅曼·羅蘭的聲望,在日內瓦創辦了一份反戰的刊物——《明日》(Demain)月刊,積極地展開反戰宣傳。《明日》創刊後,在當時的反戰運動中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其中,羅曼·羅蘭先後在上麵發表的《給垂死的安提戈涅》、《混戰中婦女的呼聲》、《自由》、《致被屠殺的各國人民》等政論文,影響頗大。此外,法國的一些和平主義知識分子還與反戰的工人攜起手來,團結在《工人生活報》這家工團主義報紙的周圍,使該報成為當時反戰宣傳的重要陣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誌願加入法國步兵而在前線親身體驗過士兵生活的巴比塞,已經從一位勇敢的戰士轉變為一名和平主義者。他在戰鬥的間隙於1916年寫成了小說《火線》(Le Feu)【72】,副標題為《一個步兵班的日記》(JournaLd'une escouade)。《火線》是第一部直接出自前線見證人之手的反映現代戰爭殘酷性的小說,它通過描寫法軍駐守在克羅伊119高地的一個步兵班在戰爭中出生入死、曆盡苦難、血灑疆場的經曆向西方讀者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從而促使人們去思考如何才能消滅戰爭。該書出版後,雖然遭到了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攻擊,如莫拉斯指責該書通過渲染法國士兵在戰壕中的沮喪,宣揚失敗主義。作為龔古爾獎評委之一的萊昂·都德更是在評語中寫道:“此書下流、卑鄙、傷風敗俗,隻能為敵人效勞。”【73】盡管如此,它仍然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並在大多數評委的堅持下榮獲了龔古爾文學獎。一些人甚至把《火線》與左拉的《我控訴!》相提並論,把巴比塞譽為“塹壕中的左拉”。喬治·杜阿梅爾(Georges Duhamel)【74】在大戰開始後曾以軍醫身份到前線去工作,歸來後發表小說《受難者》(Viedes martyrs,1917)和《1914-1917年的文明》(Civilisation,1918),用文學作品對這場殘酷的戰爭進行了猛烈的譴責,在當時也很有影響。《1914-1917年的文明》也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此外,著名哲學家阿蘭從前線回來後,進一步發展了其和平主義思想,並由此使自己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和平主義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注釋:
【1】MicheLWinock,Le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Paris,Seuil,1999,p.88.
【2】萊昂·都德(LéoNDaudet,1867-1942),法國作家,記者。
【3】雅克·邦維爾(Jacques Bainville,1879-1936),法國曆史學家,記者。
【4】喬治·貝爾納諾(Georges Bernanos,1888-1948),法國作家。
【5】關於“法蘭西行動”及其對20世紀前半葉法國右翼運動的影響,歐美學者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有分量的論著是EugeNWeber,ActioNFran?aise,royalisMand re-actioNiNtwentieth-century Franc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新近出版比較有分量的著作有MicheLLeymarie eTJacques Prévotat(éds.),L'ActioNf ran?aise [1],culture,société,politiques,Villeneuve d'Ascq: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Septentrion,2008;Olivier Dard eTMicheLGrunewald(éds.),L'ActioNf rancaise,culture,politique,société.II.,Charles Maurras eTl'étranger,l'étranger eTCharles Maurras,Bern;Berlin;Bruxelles]:P.Lang,cop.2009;Olivier Dard,MicheLLeymarie,NeiLMcWilliam(éds.),L'ActioNf ran?aise,culture,société,politique.III.,Le maurrassisme eTlAculture,Ville-neuve-d'Ascq: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Septentrion.2010;Fran?ois Huguenin,L'ActioNf ran?aise:une histoire intellectuelle,Paris:Perrin,2011.
【6】Maurice Barrès,ScèneseTDoctrines du nationalisme,Paris:Juven,1902.
【7】Jean-Jacques Becker,Annette Becker(dir.),LAFrance eNguerre(1914-1918),Bruxelle,Editions Complexe,1988,p.11.
【8】莫蒂列瓦:《羅曼·羅蘭的創作》,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頁。
【9】1905-1906年和1911-1912年,法德圍繞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而爆發的兩次外交衝突。
【10】約瑟夫·卡約(JosepHCaillaux,1863-1944),1911年6月至1912年1月任政府總理。
【11】沙爾·拉波波爾:《饒勒斯傳》,第104-105頁。
【12】沙爾·拉波波爾:《饒勒斯傳》,第108-109頁。
【13】沙爾·拉波波爾:《饒勒斯傳》,第111-112頁。
【14】MicheLWinock,Le siècledes intellectuels,Paris,Seuil,1999,pp.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