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被火燒了一把(1)(1 / 3)

片酬節節攀高,是喜是憂?漢克斯的明星之路猶如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誘惑之下接演萬眾期待的《虛榮的篝火》,失敗早已埋下伏筆,最終定然惹火燒身。

這本應是一部將他帶入好萊塢頂級明星行列的電影。沒錯,他的名字已經出現在幾部賣座片的海報上。他甚至展示出了他還能演不同類型的角色。但是,在公眾的眼裏,在電影圈裏,漢克斯仍然被視為一個笑星。《虛榮的篝火》是一部能幫助他開拓表演新領域的電影,就像切維·蔡斯和比爾·莫瑞一樣,他們能夠在喜劇和正劇領域之間進出自如。

湯姆·沃爾夫的原著小說一直被認為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必讀書,這個道德故事反映了10年來人類貪欲的起起落落,集中表現了種族衝突和貧富不均現象下的美國現實生活。僅在美國,該書就售出了75萬冊精裝本,平裝書的銷量更是高達兩百萬冊。

誰都能看出,《虛榮的篝火》的主人公、自詡為“救世主”的華爾街經紀人舍爾曼·麥考伊與《飛進未來》的約什·巴斯金毫無相似之處,所以,沒有多少人認為漢克斯是飾演這個角色的人選,除了以製片人身份當上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老板的彼得·古柏。

在上一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漢克斯雖然在影帝的角逐中落敗,但他卻成了古柏追逐的對象。後者在多蘿西·錢德勒禮堂的頒獎現場截住漢克斯,稱自己打算把《虛榮的篝火》搬上銀幕,有意請漢克斯扮演舍爾曼·麥考伊。麵對這份邀請,很少答不上來話的漢克斯也變得支吾起來。“我?”他說,以為古柏是在開玩笑。在很快確認古柏絕非戲言之後,漢克斯頓時換了一副麵孔,極力讓古柏相信他對這個角色很感興趣。幾個月來,這個角色一直是電影圈裏的談資,幾乎所有大牌明星都被謠傳將主演這部電影,但漢克斯的名字始終沒被提到過。

頒獎典禮之後,漢克斯沒有獲得任何進展的消息,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出局。此外,他也不愁沒有其他電影拍,其中就包括他和薩莉·菲爾德領銜主演的《多嘴俏冤家》。《多嘴俏冤家》是恐怖片《凶兆》(TheOmen)的編劇戴維·塞爾澤創作的一部喜劇片,取材於他在獨角戲喜劇俱樂部的真實經曆。劇本於1979年完成,初定由霍華德·齊夫執導。當齊夫退出後,這個項目被束之高閣。1986年,製片人丹尼爾·梅爾尼克在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的倉庫裏發現了這個劇本,決定讓它起死回生。原本他打算將它拍成一部沒有明星的低成本電影,隻是試探性地給薩莉·菲爾德送去了一份劇本。沒想到這位兩屆奧斯卡影後同意出演,並建議請漢克斯飾演男主角,該片的預算也因此大大加碼。

在片中,薩莉·菲爾德扮演的莉拉是一位夢想成為獨角戲喜劇明星的家庭主婦,她利用晚上到紐約一家名為“加油站”的俱樂部表演,卻使得她的家庭生活也因此陷入一片混亂。漢克斯扮演的史蒂文·戈爾德是一位醫學院高才生,一心想成為獨角戲高手,他因此被迫退學,陷入痛苦的深淵。這兩個同病相憐者在一次業餘獨角戲比賽中相識,在互相幫助的同時擦出了情感的火花。在一場電視直播的比賽中,這對搭檔競爭取到了在一檔著名電視節目中出場的機會。莉拉必須作出抉擇,是繼續留在丈夫身邊,還是與戈爾德走到一起。這是一部關於喜劇演員的電影,喜劇表演的世界不一定充滿著歡笑,他們也有麵臨掙紮痛楚的時刻。

盡管影片對戈爾德的身世沒有具體的說明,但為了使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可信性,漢克斯替他設計出了一個悲慘的童年,他生長在“一個陰冷、孤寂的家庭裏,從小缺少關心,因而找不到明確的人生目標”。

“我很同情這個家夥,”他說,“他心理陰暗,但卻是一個出色的獨角戲喜劇演員。我總認為他受困於他的能力,他的才華沒能給他帶來幸福。”

就像為了塑造《飛進未來》裏的約什而去汲取自己童年裏的快樂記憶一樣,漢克斯為《多嘴俏冤家》貢獻的是他記憶裏陰暗的一麵。史蒂文·戈爾德是一個像他一樣不能牢牢控製內心惡魔的人。

薩莉·菲爾德清楚地看到她的合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內心呈現在銀幕之上,她對《滾石》雜誌的記者說:“漢克斯絕非你印象中的那個無憂無慮的大男孩,你隻需要跟他演30秒鍾的對手戲就能感覺出他的內心在想什麼。他之所以能成為電影明星,是因為他要比你看到的他複雜得多。沒錯,他很會搞笑,也很會與人相處。但你知道在他天真無邪的外表下有另一個陰暗的自我,正是這陰暗的一麵使他在銀幕上無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