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被困冰海(2 / 3)

“極地”號船被困冰海已達半個月之久,短暫寶貴的南極暖季正在白白地空耗掉。這對考察隊員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現實。那造型奇特的冰山,巍巍壯觀的冰原和溫文爾雅的企鵝,都曾吸引著中國考察隊員,而現在,他們對這些都不屑一顧,人們唯一關注的是冰情,是中山站在南極的崛起。大家都在謀求破冰的辦法,為考察船向陸岸靠近打開一條通道。有的提出組織一支突擊隊用大錘和鋼釺破冰,但七、八海裏的冰原怎麼砸得動?再說冰原始終處於流動狀態,沒等考察船進入,通道就會閉合,等於白白浪費時間;有的建議用船上的鐵錨砸冰,可頻繁收放近萬噸重的鐵錨,不僅錨機承受不了,弄不好錨鏈一斷,鐵錨會沉入海中;還有的主張把熱水輸入水管,然後猛烈衝擊冰層,促使冰原融化分解,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船上貯存的淡水本來有限,人員生活都不能滿足供應,不可能再把它潑到冰上。此時此刻,中國考察認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極地”號被困冰海期間,經常保持10名考察隊員住在中山站上。他們在亂石地上搭起了4頂帳篷,並用蘇聯考察站的推土機,修建了一條從進步站至中山站的簡易公路,為日後從新月灣錨地運輸建站物資創造了條件。幾位測繪專家,整天扛著儀器在山丘冰原奔波、測量,繪製中山站地區的地圖。地質考察、潮汐監測和拉斯曼丘陵的古環境研究工作也相繼展開。考察隊員們還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開挖考察站站房的基坑。站上的食品主要靠直升機運送,品種十分有限,除了少量大米,其它多為掛麵和罐頭。晚上鑽進睡袋躺在亂石地上,硌得渾身難受。別看陸上生活如此艱苦,但隊員們都爭著到站上勞動。他們說:“就是在站上累死也比困在船上強。”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重大的建站任務壓在他們的身上,可現在卻被困在冰海,這對每個考察隊員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1月4日傍晚,冰情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船首方向,靠近陸岸的冰山明顯變少了,有些地方的冰隙加寬到100多米;船尾方向,早晨還是連成一片的冰原,現在已全部變成了荷葉冰。考察隊員們高興極了。他們推測,最多再過一個星期,就可以進入新月灣錨地。

第二天,晴空萬裏,陽光燦爛,氣溫升到6.9攝氏度。氣象人員從收到的氣象衛星雲圖上發現,在南緯61度、東經66度海區有一個比較大的氣旋,從發展趨勢來看,有可能影響普裏茲灣。盼望已久的好天氣終於要來了。對這個好消息大家自然是喜出望外。考察隊領導怕氣旋襲來時擾動浮冰,危及“極地”號船的安全,決定把船開出冰區,到無冰海域躲避。

可是,當考察船駛出冰區時才發現,那個氣旋在原地停留了4天,最後消失了。南極的氣象真是令人捉摸不透。氣象人員為此而感到煩惱。1月9日,考察船又重新回到冰區,繼續向拉斯曼丘陵挺進。幾天前,這裏浮冰還布滿海麵,現在卻是幾百平方米以內見不到一塊冰塊。巨輪緩緩地前進,宛如行駛在平靜的湖麵。考察隊員們興奮不已,他們總算看到了希望。在靠近陸岸時,海麵上的浮冰又漸漸密集起來,考察船放慢了行進的速度。拉斯曼丘陵沿岸的座座冰山已近在眼前,海水也漸漸地變淺了,螺旋槳把海底的泥沙攪了起來,海水變得混濁不清。船長魏文良的臉上浮現出笑容。這位在東南極冰區航行的第一個中國船長,通過前段時間的實踐,已初步摸到了戰勝冰海的規律。他小心翼翼地操縱著航船,不斷調整航速,一米一米地向預定錨地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