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被困冰海(1 / 3)

12月25日早晨,考察隊領導和幾名隊員,乘直升機從“極地”號船來到拉斯曼丘陵踏察站址、規劃站區,以使考察船卸運建站物資後,馬上投入建站工作。

拉斯曼丘陵是個岩石的世界。起伏的山丘上到處是裸露的山岩和細的砂礫,幾乎見不到一點泥土和灰塵。山包環繞的低窪處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淡冰湖,湖裏仍結著冰,上麵覆蓋著一層晶瑩的白雪。湖邊的山頭上插著一麵紅色的三角旗,上麵印有黃色的“中山”二字。這是郭琨隊長兩個多月前預選站址時留下的。這裏麵向大海,背靠湖泊,地域比較開闊。後麵是一座高60多米的冰山,上尖下寬,狀如鐵塔。對麵橫亙的冰山,高約70米,長達1000米,酷似一頭白色巨鯨臥在沙灘上。陳德鴻、郭琨等考察隊領導,最後選中兩座冰山中間平坦地帶做為中山站站址。

“極地”號靠岸時的錨泊點,選在緊靠蘇聯進步站的新月灣。這裏距中山站站址2公裏,蘇聯考察船曾在此拋過錨。可是此時的新月灣仍是堅冰覆蓋,根本分不清哪是陸地哪是海麵,很難想象有什麼力量能使這厚厚的冰層融化。

“極地”號進入南極圈以來,太陽整日不落,夜已不複存在,每天24小時人們隨時都能接受陽光的照射。這就是極地的“極晝”現象。由於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地球的赤道平麵有個23度27分的夾角,在南北極圈以內的地區,暖季有一段時間是極晝,寒季有一段時間是極夜。在拉斯曼丘陵地區,每年從11月25日起至來年的1月17日,為極晝時間。不眠的太陽並非總是懸在一個地方不動,而是在空中做圓周運動。據科學家們觀測,當地時間的子夜時分,太陽位於正南方,5時許轉到正東方,中午在正北方,17時許在正西方向,然後又向正南方移動。在這裏生活誰也分不清早晨和晚上、白天和黑夜,考察隊員的正常生活節奏被打亂了,不少人吃不好,睡不實,整天總是昏昏沉沉的。南極陽光的紫外線也比其它地區要強烈得多,這是因為南極空氣潔淨,透明度高,陽光長驅直下,沒有遮擋,加上冰雪反射的緣故。考察隊不少人的皮膚和眼睛被紫外線灼傷,野外活動時他們不得不戴上墨鏡。

10多天過去了,冰情一直沒有明顯變化。“極地”號船仍在陸緣冰外圍等待時機,考察隊領導心裏萬分焦急。他們意識到,建站的時間在一天天地減少,離預定的返航時間越來越近,如果到3月5日不能按時撤離,遇有寒流襲來,南緯60度以南將是一片冰海,考察船就會被困在南極。但是陸緣冰何時能夠破裂,誰都難以預測,再這樣下去,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搞不好建站就會告吹,考察船將要載著建站物資返回青島港。到那時怎麼向全國人民交待?於是,他們決定向冰原發起衝擊,讓考察船沿著冰隙向中山站方向靠近。

冰隙的寬窄不均,有的地方六七米,多數地方隻有一二米。“極地”號把船頭插進冰隙之中,靠著它巨大的慣性,推擠海冰,蜿蜒前進。當冰隙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時,它便後退幾十米,然後加速向前衝撞,切掉海冰的外緣,巨輪才能前進幾米遠。就這樣,考察船在冰海中一點點地向前移動著。然而,冰隙大都與海岸平行,如果繼續這樣走下去,就會離中山站的站址越來越遠。再說,船兩側浮動的海冰在海流和狂風的作用下,產生巨大的夾擊力,考察船隨時都有被擠壞的危險。

在考察隊出發之前,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曾對拉斯曼丘陵的陸緣冰做過比較充分的調研。他們查閱了美國有關南極大陸陸緣冰的多年資料,了解了蘇聯在這一地區建立進步站時,考察船靠岸的時間和地點,獲得的結論是,每年到12月底,拉斯曼丘陵的陸緣冰基本融化、分解漂移,像“極地”號這樣的抗冰船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靠近岸邊的。前兩天,蘇聯進步站站長阿那托利·謝苗諾夫來“極地”號船做客時也證實,1986年蘇聯建立進步站時,他們的考察船就開到新月灣錨泊,距離岸邊隻有20米。據一些外國科學家反映,拉斯曼丘陵陸緣冰至今不化,是多年來少有的現象。他們分析認為,主要是去年12月份以來,這一地區的天氣晴朗,南極大陸的下降風又很少出現,白天已經分解的冰塊沒有被及時刮走,晚上氣溫下降,很快又被凍結了。考察隊還了解到,這種嚴重的冰情,今年在南極大陸普遍存在。距中山站200公裏的戴維斯站的陸緣冰寬達3海裏;中國長城站所在的長城灣,也被堅冰封得嚴嚴實實,為從外輪取回國內托運到喬治王島近海的兩個集裝箱,不得不用人工破冰,為駁船打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