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情終於發生了。在霍巴特補充的一桶桶汽油,被考察隊員們用直徑2厘米的繩子牢牢固定在船的外走廊上。由於大浪的衝擊,加之船體的劇烈顛簸搖擺,繩子被掙斷了,汽油桶到處亂滾,相互撞擊,如不及時采取措施,不僅油桶會被海浪卷走,而且隨時都有碰撞起火的危險。這時,隻見大副騰征光、輪機長王道順和三管輪孫法寬扶著船舷向油桶衝去。當他們正準備用繩子固定時,一個大浪漫過船舷向他們壓來,3個人頓時被淹沒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手急眼快的騰征光抓住了一根繩索,王道順急中生智抱住了孫法寬,才沒有被海浪卷走。隨著走廊內海水的回落,他們又重現了。3個人把東倒西臥的油桶一個個扶起,用繩子重新拴在走廊上……
在1000多海裏的西風帶航線上,“極地”號先後6次遭到氣旋的襲擊,巨浪高達9米。經過4天艱苦航行,終於在1988年12月16日下午,跨過南緯60度線,進入了南極海域。
南極洲是個“脈動”的大陸。在冬季,由於氣候嚴寒,海麵封凍,海冰範圍從岸邊向外伸出1000多公裏,整個大陸麵積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到了夏季,氣溫轉暖,極地風暴頻繁,海冰開始龜裂成座座冰山,南極大陸的直徑由5400公裏,減少到3600公裏。這些冰山順風順流漂浮在大洋上,形成近千公裏的浮冰帶,往往給航船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在世界南極探險史上,曾多次記載過“冰海沉舟”和“冰海困舟”的慘痛事件。不久以前,蘇聯的一艘科學考察船在這一海域進行考察時,由於氣候突變,被冰山和浮冰圍困達數月之久,直到第二年由破冰船開道,才撤離冰區。
12月18日傍晚,“極地”號船駛入浮冰區。藍色的大海消失了,展現在中國考察隊員麵前的是一望無際的冰雪世界。數不清的形態各異的浮冰漂在海上,浮冰上蓋著一層薄雪,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白光。巨輪在8500馬力主機的驅動下,慢速在冰海中航行,尖型的船首如同一把鋒利的巨斧,劈開一塊塊浮冰,不時發出“哢哢”的清脆響聲。
越往南走,冰情更加嚴重。十分之九的海麵已被浮冰覆蓋,冰厚在3米左右。按照設計要求,“極地”號船隻能抗0.9米厚的浮冰。麵對如此密集的海冰,這艘萬噸巨輪已失去它威風凜凜的勁頭,隻能以每小時2海裏的速度蹣跚而行。考察隊領導感到情況不妙,如果繼續向南行駛,冰情可能更為嚴重,不僅航行速度受到嚴重影響,而且退路也可能被浮冰堵死,使航船困在冰區不能自拔。他們商定:立即停止前進,盡快回到浮冰少或沒有浮冰的低緯度海域,然後再視冰情拐向高緯度。
“極地”號船開始調頭北上。為了防止誤入冰情更為嚴重的海域,他們請維克多·巴克爾駕駛直升機先去探路。在直升機的引導下,考察船於19日淩晨駛出冰區,回到了無冰海域。巨輪在平靜的大洋上遊弋,尋找穿越浮冰區的合適地點。21日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塊浮冰稀疏的海區。“極地”號由此切入,繼續向南駛去。
就在這時,一位考察隊員發現,巨輪左舷吃水線處的鋼板破了一個圓洞,直徑有30多厘米,有人推斷可能是被堅冰撞破的。考察隊長郭琨趴在船頭往下觀察,發現船首柱也有些彎曲變形。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船,大家的心一下緊縮起來,特別是第一次參加遠航的隊員,不禁流露出恐懼和緊張的心情。他們擔心考察船會被堅冰撞壞沉沒。
這種憂慮不是沒有根據的。“極地”號船的首部鋼板厚為28毫米,其它地方的鋼板隻有14毫米。船首鋼板加厚是為了增強船的抗冰能力,這樣厚的鋼板竟被浮冰撞了個窟窿,足見南極冰的厲害。此刻,考察隊領導的心情更加沉重。麵對越來越嚴重的冰情,他們在想,考察船能否繼續承受浮冰的撞擊?中山站還能不能如期建成?返航的安全有沒有保證?經過認真研究,他們做出一個“冒險”決定:繼續破冰前進,堅決完成中山站建站任務。為了不讓祖國人民和考察隊員的家屬擔心,他們決定,對船體“受傷”和消息暫時“封鎖”,不準新聞記者向國內報道這方麵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