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迎著風暴出航(2 / 2)

南極海域水體中的營養鹽,比一般溫帶、熱帶海區要高幾倍甚至十幾倍。海洋生物在海水中賴以生存的溶解氧含量,也比其它海區高出百分之十到二十。因此,這裏的浮遊植物相當豐富,底棲生物、魚類的數量也很多,分布也很廣。蔣加倫和其他幾位海洋生物學家,用吊杆把垂直大網放進波濤滾滾的大洋之中。每次起網,都會打上不少紅色的海鞘、白色的水母和綠色的矽藻。看到這些豐碩的成果,他們就像受到崇高的獎賞一樣激動不已。

第二天下午,“向陽紅”10號船駛向南設得蘭群島以東遼闊的洋麵。這時,魚探儀跳動的指針畫出一片黑色影像,它告訴人們,在水深25米至50米的地方,出現了大片磷蝦群。

巨輪開始減速。生物學家們紛紛趕到後甲板。電動絞車開始轉動,長長的鋼纜從船尾放入海中,鋼纜的末端拖著一具網眼細密的圓錐形的大網。每次投網的深度不盡相同,要根據蝦群所在的位置而定。他們先把網具放在水下300米,過了10分鍾,再提到150米的深度。沒過多長時間,絞車開始收纜。隻見船尾翻騰的海水中,露出一具白色的網袋,吊車伸出長臂一下把它抓住,很快吊到甲板上。

一堆粉紅色的磷蝦從網裏倒了出來,圍觀的人們高興得跳了起來。科學家們小小翼翼地把這些小生命裝進塑料桶,然後拿到實驗室,根據不同的研究課題做不同處理,有的冷凍,有的焙幹,有的要進行人工飼養。科學家們通過對這些磷蝦進行解剖、化驗,研究它們的年齡、種群分布、生物學特性以及它們體內蛋白質、脂肪和氨基酸的含量。同時,他們還從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去探討磷蝦資源的重要價值。這小小的生靈,是南大洋一種關鍵性的生物,它像一把鑰匙,控製著整個南大洋生物係統。

南大洋中大量的營養鹽,為浮遊植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浮遊植物中大量的矽藻又為磷蝦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大洋中的鯨魚、企鵝、鳥類以及大多數的海豹,又都以磷蝦作為食物。因此,在南大洋的生物鏈中,磷蝦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海洋中能量轉換與物質流動的核心。它的存在與分布直接影響著整個南大洋海洋生物的生存與發展。

海洋生物學家王榮,從青年時代起就把研究磷蝦作為科研的主攻方向,至今已有30多年了。15年前,他最先發表了我國有關磷蝦的科研論文,但當時的研究隻停留在國外資料上。因為那時我國還沒有派人去南極,無法得到活體磷蝦。這次,他決心把活磷蝦帶回國內,進行生態係統的研究。在零攝氏度低溫的實驗室裏,王榮準備了十幾個玻璃瓶,裏麵養了20多隻磷蝦,並從大海裏撈來矽藻製成凍醬,供它們食用。他日夜不停地觀察,看這些小生物喜歡吃什麼,每天吃多少,多長時間脫一次皮……

微生物學家對磷蝦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了解到,目前許多國家已開始對磷蝦進行商業性捕撈,國際市場也出現了很多磷蝦食品。但是,磷蝦的防腐、保鮮、加工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熱衷於蝦病的研究,至今還沒有人從微生物學的角度去尋找導致磷蝦腐敗的原因。這些年輕的中國科學家,決心向這個嶄新的領域進行勇敢的探索。他們取出磷蝦的胃和腸,經過碾磨、稀釋,然後放在培養基上,使它長出菌落,再分離出菌株,從中去發現磷蝦變質的奧秘。

經過幾天幾夜的大洋考察,已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船上的實驗室裏堆滿了一瓶瓶的樣品,其中有在不同深度采集的海水,有海底的淤泥和石塊,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海底生物,真是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全船上下都為這次初戰告捷而感到歡欣鼓舞。然而,可怕的大洋風暴正向他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