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裏西風瀚海沙。
——納蘭性德《采桑子》
300多年了,他,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一個飛雪的臘月,降生在北京。這麼一個幼小的生命,與生俱來就攜著高貴的金冠,因為他的身上流淌著納蘭世家的血液。納蘭世家,一個集榮華與貴胄、顯赫與威望的家族。父親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納蘭明珠,人以“相國”榮稱。母親愛新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台石。金台石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整個納蘭家族與皇室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離的緊密關係。
納蘭性德是納蘭明珠的長子,明珠視他為珍寶,為之取名納蘭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並且有一個很好聽的乳名,冬郎。這樣一個被後世稱為傳奇的人物,一個才華驚世、風度翩然的才子,一個令無數紅顏傾倒的曠世情種,他出生的時候,必定有著不同凡響的故事。
為了給愛子起一個稱心如意的名字,明珠找到了德高望重的法大師。法大師取《易經》裏:“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為其取名成德。“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這句話將會是這個孩子今後一生的寫照嗎?初為人父的明珠滿懷期待。
小男孩有了一個大名,他的父母自然不會呼他成德,而是呼喚他的小名:冬郎。
臘月出生的,所以叫做冬郎。20多年以後,顧貞觀有一次半開玩笑地說:容若之所以詩詞寫得那麼好,完全是因為李商隱早在唐朝就為他作出過預言。——這是唐朝的一則典故。詩人韓偓從小是個神童,吟詩作文可以一揮即成。韓偓的父親和李商隱是故交,一次李商隱要離開京城,加入東川節度使的幕府,大家為他設宴送行,年僅10歲的韓偓即席賦詩,才華之高震驚四座。後來李商隱追憶起這件事來,仍對少年韓偓的佳句回味不已,便寫了兩首七絕寄給韓偓作為酬答,兼呈韓偓的父親韓瞻(字畏之):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詩中大大地推崇著神童韓偓,尤其著名是第一首的最後兩句:“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這就是“雛鳳聲清”這個成語的出處。這兩首詩有個很長的題目,叫做《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題中的“韓冬郎”就是韓偓,“冬郎”是韓偓的小名。
因著這個故事,顧貞觀戲對容若說:“令尊大人給你取‘冬郎’這個小名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把你當做神童韓偓了呢?這樣的話,他老人家真是慧眼,納蘭冬郎的詩名早就‘雛鳳聲清’,遠在韓冬郎之上了。”
容若淺淺一笑答道:“家嚴當時應該想不到這麼多吧。我是臘月出生的,自然就叫冬郎了。”
此冬郎與彼冬郎是何等的相似!韓偓可以“十歲裁詩走馬成”,納蘭性德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首詩恰恰也是在10歲那年寫的。那是康熙三年(1664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本該是滿月流光,卻發生了月蝕。10歲的小冬郎用他那一點都不稚嫩的詩筆記下了這個特殊的景象:
夾道香塵擁狹斜,金波無影暗千家。
姮娥應是羞分鏡,故倩輕雲掩素華。
——《上元月蝕》
10歲的小冬郎已經掌握了近體詩的寫法,熟悉了平仄音的錯綜變幻,背熟了唐宋的漢字在韻譜上的發音,流暢地化用古語,仿佛無拘無束一般抒寫著天才詩人的想象力。
關於納蘭性德的名字,這裏還要交代兩句後話:在他已經20多歲的時候,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裏都有一個“成”字。於是為了避皇太子的名諱,已經沿用了20多年的“成德”便被改為了“性德”,這就是那個最為我們熟悉的名字:納蘭性德。直到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性德”才恢複為“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