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鑒真——六次東渡創立律宗的盲人高僧(4)(1 / 3)

他接過日僧的話題說道:“你們不遠萬裏,漂洋過海,來中土巡禮請法,願力宏大,精誠可嘉。老衲聽到這樣一個傳說,說是從前的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禪師圓寂以後,托生在日本,做了王子,就是當年你們國家的聖德太子。他做了太子之後大興佛法,濟度眾生。我還聽說日本有位長屋王子很崇信佛法,曾作了一千件袈裟送給中國的僧眾,還在袈裟上繡了四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由此看來,日本是個與佛法有緣的國家。”

日僧普照、榮睿連忙合十稱謝道:“大師所言,對小僧激勵不小。隻是眼下日本尚缺傳法僧才,致使正律不暢,正戒難行,如此下去,日本國與佛之緣終將難保啊!”

鑒真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對在坐弟子們說:“日本急需傳戒布律之人,你們哪位願去擔負此任?”

客堂內一片沉寂。眾弟子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表態。

日僧榮睿、普照一看無人表示願去日本傳戒,既著急,又懊喪,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

又過了一會兒,鑒真環視了一下諸位弟子,輕輕歎了一口氣。緊坐在鑒真對麵的祥彥終於耐不住了,他吞吞吐吐地開口說:“弟子聽說日本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國家,到那裏去要渡過浩淼的滄海,一百人中難得有一人過得去的。常言道,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何況我們進修未備,道果未成,所以……”

日僧榮睿、普照想對大家解釋,可覺語塞難言。是啊,中土與日本遠隔茫茫滄海,風濤浪險,吉凶難測,當年他們來唐時竟在海上漂泊了四個多月,總算沒有葬身魚腹。

這時,鑒真以堅定的口吻說道:“為了傳授佛法,怎能顧惜自己的身命,你們都不願去,那我就去吧!”

榮睿、普照不敢奢望請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所以,當鑒真說出此話後,他們竟不知是真是假,茫然無措地望著鑒真大師發愣。而座下弟子們這時心裏卻非常明白,大師一向是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口有所言,身必有行。

大家經師父這麼一說,心裏都十分慚愧。祥彥首先開口說:“如果師父要去,那我也跟您一塊去。”緊接著,道興、道航、神崇、忍靈、曜祭、明烈、道默、道因、法藏、法載、曇靜、道巽、幽岩、如海、澄觀、德清、思托等二十一人均紛紛表示願同鑒真大師一起東渡日本。

日僧榮睿、普照這才相信了眼前的事實。二人大喜過望,連忙拜倒在鑒真腳下,不住地表示感謝,接著又向眾人合十致禮,那種恭敬與激動,真是無以言表。

當下,鑒真便正式宣布了渡日的決定,然後大家分頭準備。

那時,唐朝法律規定,未經政府批準,私人是不能出國的,因此唐僧渡日將被視為違犯國法的行為。為此,鑒真多日愁眉不展。幸好,日僧南下揚州前已在京城長安作了些工作。

原來,道航曾是宰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的家僧,榮睿、普照經道航介紹,拜見了李林宗,向其申述自己的打算,並請求李林宗予以幫助。李林宗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當然不會反對唐僧赴日傳法。可是要辦理正式證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過再三考慮,他們商定了一個辦法,即辦一張從揚州出發經海路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朝聖的證件,出海後若遇順風,馬上直航日本,若風向不順,則前往天台山再作計議。關於航海的船隻問題,李林宗答應捎信給在揚州擔任“倉曹”官職的侄兒李湊,讓他幫助辦理。

鑒真對榮睿、道航等人的方案表示同意。幾位日本僧人為了遮掩官廳的耳目,便分散投宿於郊外各寺。普照和玄法搬到大明寺,玄朗搬到開元寺,榮睿仍留在既濟寺,不久鑒真也搬到既濟寺。這樣,他們便把既濟寺作為聯絡中心,一切事情都在暗地裏進行。

首先,他們設法從各地弄來了許多糧食,因為東渡日本並非十天半月之事,沒有大量的糧食是不可能的。

他們把糧食儲藏在既濟寺中,對外怕引起他人懷疑,便聲稱是運往天台山國清寺給和尚們吃的。其次,他們又把渡海的船隻也落到了實處,這多虧了李林宗的那封信。

揚州倉曹李湊同意在揚子江東河口打造船隻。

天寶二年(743)春,正當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浙東一帶發生海盜騷擾事件,公私航行因此全部斷絕。

鑒真召集大家商議,但到底什麼時候啟航,一時還拿不定主意。

開船的日子還沒有確定下來,誰知在僧人內部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當時,從長安來的道航認為這次東渡日本主要是為傳受戒法,但也得把中國成熟的文明介紹到日本去,而人員又不能過多,這就需要選擇學識較多及德高望重的人組成精悍的隊伍。道航認為像如海這樣的人,學識尚且不足,戒法也不精通,最好還是不帶去為好,誰知這個意見尚未得到鑒真的認可,卻讓如海給知道了。如海自認為受到侮辱和排擠,一氣之下便向淮南采訪使(中央派駐各道的監察官員)控告,誣稱從長安安國寺來的僧人道航在東河口造船準備人海,與海盜勾結。還說道航等人在幾個寺院裏屯集了大批糧食,不久還要引五百多個海盜到城裏來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