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鑒真通過學習,在理解《四分律》融通大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道宣大師的三學圓融學說。
在小乘各立戒、定、慧三學,就大乘圓教的三學來說,戒是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等三聚淨戒;定是把心停止在諸法都以識為根本的看法上;慧是詳細觀察諸法唯識。這三學圓融互攝,隨便一種就會攝其餘兩種。所以,三聚淨戒也是大乘圓融行,互相含攝。以此推論,小乘戒也可圓融無礙。如以殺生為例,就三聚具備;止息各種殺緣是攝律儀戒,經常從事生命的保護是攝善法戒,保護眾生的生命是攝眾生戒。殺生戒如此,不盜、不淫等無量的戒品,也都是這樣,所以,一戒一行,即具足一切行,這才是大乘的妙行。
三天後,弘景講律結束。此後,又有幾位高僧續開講席,內容從律學到定學,從定學到慧學,幾乎無所不包。
鑒真親臨法席,視野大開。
不久,夏安居的日子到了。初受戒的和尚們有的外出它寺安居,有的則留在實際寺結夏。鑒真同幾位同時受戒的僧人一起在實際寺住了下來。安居期從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此期間,鑒真一方麵研讀諸家佛學,另一方麵身體力行,精勤修持,從而對戒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隨著對律學興趣的日益濃厚,鑒真在京師長安逐漸認識了一些著名的律學高僧。首先是崇福寺的融濟律師。
融濟律師是律宗創始人道宣的高足,對律學有很深的造詣。鑒真完成了實際寺的學業之後,又跟隨融濟律師學習。融濟律師很欣賞鑒真的才華與精誠,對他那種嚴謹的作風更為推崇,所以便傾其所學,把道宣大師的律學思想完完整整地傳授給鑒真。在此期間,鑒真先後學到了道宣大師的《四分律行事鈔》、《羯摩疏》、《量處輕重儀》
等幾部重要著作,為以後弘戒傳律奠定了基礎。
當時,在長安弘傳律學的共有三家。鑒真最推崇的是道宣一係的律學。他的傳戒師父道岸和弘景是道宣的再傳弟子,即道宣弟子文綱的弟子,另外,他還師從道岸的弟子義威學習。總之鑒真所受的律學主要是道宣創立的南山宗。後來,鑒真把南山律宗傳向江淮地區。東渡日本後又把此宗根植於日本的土地,他便成了日本律宗的祖師,這都是後話了。
再說鑒真在長安精修苦研佛法三藏,以律為本,兼習諸家,天台、真言諸宗,無不精通。這種兼容並包的精神,為佛法的融會貫通提供了可能。所以,融通諸家便成為鑒真佛學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律學這個領域之內,他也是博學兼采,除道宣的南山宗外,對懷素的東塔宗、法勵的相部宗也進行了係統的學習。特別是相部宗,他曾正式拜師入門就學。那時,長安律學三家中相部宗是僅次於南山宗的一支,該宗創始人法礪著《四分律疏》十卷,奠定該宗基礎。法勵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懷素則別立律學東塔宗,遂成律學三足鼎立之勢。相部宗的滿意律師授法大亮。鑒真即拜大亮學習相部律學,特別是法勵的《四分律疏》,鑒真曾作過認真研讀。
當時,長安城中的律學三家互有爭論,特別是相部宗和東塔宗的爭論更為激烈。鑒真隨大亮學習相部律學,對律學界的分歧有了清楚的認識,但他並未陷入學派的爭執之中。當時,與大亮同在滿意門下就學的定賓與東塔宗爭論十分激烈。而大亮與定賓不同,盡管依然堅持師說,但具有融通精神,特別是對南山宗道宣的學說也很推崇,這對鑒真影響很大。與鑒真同時就學於大亮的曇一就同時弘揚相部律和南山律。鑒真承這種門風,加之他本來就對南山宗有很深的研究,所以,鑒真對律學逐漸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
轉眼間,鑒真在長安學習律法已愈五年之久。開元元年(713),二十六歲的鑒真被奉為律師,首次登壇講授律疏,獲得巨大成功。由此名震京師,前來就學者絡繹不絕。但鑒真並不滿足,此後,他一方麵到處弘宣律學,另一方麵繼續跟隨名師學習深造,特別是對律學之外的定學、慧學也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鑽研,很快便成為一名精通三藏的學問僧。
由於長安、洛陽是高僧會聚之地,為了求學佛法,鑒真巡遊於兩京之間,拜師於高僧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他除了在佛學上勤修苦煉之外,對盛唐時期流傳於京師的其它學說、技藝以及已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十分欣賞,特別是醫學、建築學、文學以及雕塑、音樂、園藝等方麵,鑒真也留心學習。以醫學來看,鑒真對本草很有研究,據說弘景將一種名叫“奇效丸”的中草藥傳給鑒真,後由鑒真傳到日本。日本史籍上還記載著鑒真用鼻嗅的方法,把正倉院所藏藥物一一加以辨正,並說明他們用途的事。《日本國見在書目》及《醫心方》中均列有《鑒上人秘方》一卷。過去,日本醫藥界將鑒真尊奉為始祖,可見他對日本醫藥學的巨大貢獻。鑒真的醫學功底就是在長安、洛陽求學時期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