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鑒真——六次東渡創立律宗的盲人高僧(2)(1 / 3)

鑒真在長安遊學的第一站在實際寺,也就是他受具足戒的地方。實際寺位於長安城太平坊西南隅,原為隋太保薛國公孫覽妻鄭氏舍宅而立。隋大業二年(606),隋煬帝置此寺為四道場之一。後來,三論宗創始人吉藏、淨土宗創始人善導、善導的高足懷惲等一代大師曾相繼住寺弘法。鑒真受戒時,弘景法師受敕住寺弘揚律學,律學正是鑒真最感興趣的。

律是梵語“毗奈耶”的意譯,又稱“調伏”、“善治”

等,是對比丘、比丘尼所擬定的禁戒,以製伏諸惡。相傳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便製定了各種戒律。第一次佛典結集時,由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優婆離湧出律藏。部派佛教形成後,各部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所流傳的戒律也便有了差異。東晉以後,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眾部的《摩訶僧祗律》、化地部的《五分律》等四部小乘律先後傳人中國,其中以《四分律》流傳最廣。唐初,道宣大師從智道受學《四分律》義,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摩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律學著作,同時在終南山創立戒壇,依律傳戒,中國律宗由此創立。

弘景律師在實際寺傳播的律學正是道宣大師的學說。弘景是道宣大師的再傳弟子,此時受中宗李顯的優禮,住實際寺開壇傳戒,弘宣律學。

這一年三月底,也就是鑒真受戒後的第三天。弘景律師登壇說法,鑒真同受戒比丘們一起,聆聽大師法語。

“學法修法,首先應知道什麼是佛法。道宣大師將佛法分為化教和製教兩類。”弘景律師已開始正式說法了。可這一開口,就讓鑒真深感新鮮奇特。因為他知道,佛法的分類曆來是按戒、定、慧三學來劃分的。

鑒真正在思考之際,又聽弘景大師說道:“什麼叫化教呢?三學中的定慧二學就是化教,而戒學就是製教,它是如來為防止弟子之過患所設的教法。化教又分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各是如來因機而設的教法。製教則分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類。道宣大師所竭力弘揚的律學即屬唯識圓教宗。在製教之內,又分止持和作持二門。止持即‘諸惡莫作’之意,規定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戒。作持即‘眾善奉行’之意,包括受戒、說戒、安居以及衣食坐臥的種種規定。”

台下信眾聽得津津有味,鑒真如癡如醉。接著,弘景又講到《四分律》,鑒真知道《四分律》是小乘法藏部的戒律,可現在中土皆行大乘佛法,小乘之律怎能與此適應呢?懷著這種疑問,鑒真聚精會神地聽著,生怕漏掉一個字。

弘景大師略停片刻,開口說道:“道宣大師以《四分律》立宗,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大家知道,在西天所謂‘律分五部’,而在中土卻是‘四律五論’,然弘通獨盛蔚為一宗的卻隻有《四分律》。此律譯出六十多年後,先有法聰律師在平城開講,次有慧光律師大力弘揚,此律才逐漸盛行。慧光傳道雲,道雲傳道洪,道洪傳智首,由此《四分律》傳遍整個佛門,立宗才成氣候。智道大師的弟子道宣大師繼承宗風,廣事著述,以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律》,創立了律宗。”

聽到這兒,鑒真明白了,原來以《四分律》立宗的關鍵在於融通作為小乘的《四分律》與大乘佛法的關係,將其納入大乘的體係之內。那道宣大師又是如何來進行溝通的呢?

弘景繼續講道:“《四分律》既通小乘又通大乘。過去有人認為此律隻是小乘之律,慧光律師對此曾予反駁。道宣大師則在《羯摩疏》裏提出五種理由,說明《四分律》的大乘特性,這是中土律學的核心,大家回去以後可自行研讀,老衲這裏就不再多說了。”接著,弘景又給大家講解戒律理論。直到日近中午,講經法會才告一段落,明日一早將繼續開講。

午齋以後,鑒真便立即找到一本道宣大師的《羯摩疏》認認真真地翻閱起來,直看到深更半夜,才完全理解了道宣大師的理論。原來道宣大師提出《四分律》融通於大乘的五種理由是:其一“遝婆回心”,遝婆是一個和尚的名字,他在修小乘法獲得羅漢果後,感到此身無常而產生厭棄此身之心,欲修利他行,尋求牢固之法,這說明《四分律》在宣揚回小向大。其二是“施生利佛”,《四分律》戒本結尾的回向文有“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兩句,這也是一種大乘的思想。其三是“相召佛子”,《四分律》序中一再說“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這與大乘戒本中的說法是一樣的。除以上三條外,還有“舍財用輕”、“識了塵境”兩類,都是說明《四分律》的大乘屬性的,鑒真一一進行了仔細的研讀和思考,直到完全明白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