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前來叩見師父!”鑒真的父親拉著鑒真一同向智滿法師叩拜。
“起來,起來,屋裏坐吧!”智滿法師將鑒真父子讓進屋內。
“這是弟子的兒子,今天一同前來禮佛,他非常喜歡這裏,看來也是與佛有緣啊!”
“是嗎?”智滿法師把目光轉向鑒真,問道:“喜歡這裏的什麼?”
“喜歡這裏的一切。”鑒真不慌不忙地答道。
“為什麼呢?”智滿法師又問。
“因為佛在這裏,而佛又是慈悲無邊的。特別是新修的大殿之中,那三尊金光閃閃的佛像把佛的威嚴與慈悲傳遞給芸芸眾生,使弟子感到無比的溫暖。還有您這樣道行高潔的法師把佛法的奧秘傳授給眾生,使眾生從中得到巨大的益處,所以,這裏便成為人們向往的聖地。”
智滿法師一聽,心裏不禁一驚:“這孩子小小年紀,竟會有如此認識,真是天生慧根,非一般人可比啊。”
智滿對鑒真說:“不論在什麼地方,隻要心誠並持之以恒,總會修成正果的。學佛的關鍵在於自己,而不在外界的諸多因素。”
“可法由經詮,理在人弘,道場莊嚴,三寶彙聚,他處豈能相比。”鑒真繼續堅持自己的看法。
“好了,好了,還是請法師早點休息,我們也該回去了。”鑒真父親插話道。
臨別時,智滿法師對鑒真父親說:“這孩子慧根深厚,望施主多加照管,長大定會有出息的。”
“謝謝老法師誇獎,弟子一定不辜負您的希望。”說著,他拉起鑒真,向智滿法師拜別。鑒真禮拜完畢,隨著父親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大雲寺。
自此以後,鑒真迷戀上佛法。平日裏在家隨父學佛,慢慢地對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隨著對佛法理解的不斷加深,他的信仰也就越來越虔誠,對大雲寺也便越來越向往。
兩年後的一天,鑒真正式向父親提出要去大雲寺學佛。由於父親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便十分爽快地答應了。於是,鑒真便拜智滿法師為師,剃度出家,成為一位小沙彌,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小和尚。鑒真修持勤奮,好學善思,學業進步極快。
神龍六年(705),鑒真聽說光州龍興寺道岸律師精通戒律,便辭別智滿法師,前往就學。
道岸(645—717),俗姓唐,世居潁川,是當地的望族。
後遷於光州。出家後堅修律儀,深入禪慧,曾相繼住持白馬寺、中興寺、莊嚴寺、薦福寺、罔極寺等著名道場。
後又還於光州,大興律學,被譽為天下四百多州的“受戒之主”。鑒真來皈,道岸精心栽培,親自為其受菩薩戒。
菩薩戒即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大乘佛教認為凡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都可稱之為菩薩。菩薩戒的主要內容是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
佛教認為,持菩薩戒有五種好處,一是會為十方諸佛時常護念;二是臨命終時正見在心而無畏無懼;三是來世轉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四是功德彙聚;五是今世後世福慧圓滿。菩薩戒所有的佛弟子都可以受,鑒真此時隻是個沙彌,尚未受過具足戒,但菩薩戒卻是有資格領受的。
景龍元年(707),道岸應詔入京,鑒真隨師前往洛陽,不久又去長安。景龍二年(708)三月二十八日在長安實際寺從弘景律師受具足戒,從此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僧。所謂具足戒即戒條圓滿具足,共有二百五十多條,對僧人的日常修持和日常生活作了非常具體的規定。
傳授此戒的律師弘景是當時非常著名的一位高僧。此人初從律宗創始人道宣的弟子文綱受學律學,後來又到荊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觀學說。則天、中宗朝曾三次奉詔出山入宮,作受戒師。當時,為鑒真受具足戒的還有許多有名的律師。鑒真從他們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
二 巡遊兩京究學三藏
受具足戒後,鑒真便以正式僧人的身份雲遊於長安諸寺,遍訪名師,博學諸宗,特別研習律學,窮究戒法。
長安自古帝王都,唐代的長安更是一座國際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嚴整,氣象宏偉;街坊結構劃一,布列勻稱;街道縱橫交叉,齊整筆直,道旁“迢迢青槐樹”,“千條弱柳垂青鎖”,店鋪鱗次櫛比,作坊隨處可見,一片昌盛景象。對鑒真最有吸引力的並不在城市的繁華,而是佛學的發達。那時長安一帶高僧雲集,學派林立,佛教文化特別興盛。鑒真一頭紮進這佛學的海洋之中,如饑似渴地苦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