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的父親被兒子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得無法回答。
這時離法會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他們便去找智滿法師。
可智滿法師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講這些。幸好智滿的一位弟子此時已忙完了自己份內的工作,便熱情地接待了鑒真父子。
“貴公子能思考這麼多的問題正說明他早具慧根,可喜可賀啊。”這位和尚對鑒真父親說。
“犬子不才,師父過獎了。”鑒真父親忙合十言道。
那和尚繼續說道:“觀音既具有父親般的威嚴和慈祥,又具有母親般的溫柔和慈愛。眾生如果遇到苦難,隻要像呼喚父母那樣呼喚觀音,觀音就可前來解救他的苦難。所以,人們念觀音就是對觀音的虔誠呼喚,就是為了在現世中離苦得樂。而念佛卻與此稍有不同,因為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具有一種奇妙的神力,隻要人們呼喚他,他就可把這種神力傳寄到每個人身上,使得他臨終後能夠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人們既關心今世,又關心來世,所以便既念觀音,又念彌陀。”
鑒真聽得十分認真,此時,他已如醉如癡,隻顧不住地合十點頭,那樣子逗得周圍人忍不住笑了起來。鑒真並不在乎這些,他是真正地神往那個極樂世界了。
就在這時,一陣低回雄渾的鼓聲傳來,法會正式開始了。智滿法師率領全寺僧眾在佛殿前舉行了隆重的法事儀式,為新塑的三尊佛像開光。鑒真父子夾雜在眾人之中,側立在東西兩旁,雙手合掌,念佛之聲不絕。法事如律如法地進行著,終於輪到居士弟子們拜佛了。鑒真懷著激動的心情,緩緩步人大殿之中。
進入殿門,一股濃濃的檀香伴著清悠的銅磬聲撲麵而來。一片金光閃爍在前,抬頭觀望,但見巨大的佛龕內,三尊包金佛像威然端坐,道道金光之中,佛正在含笑俯視著眾生。鑒真情不自禁地拜倒在佛前蒲團上,以己之頭,禮佛之足,以此頂禮表達內心深處對佛的虔誠敬拜。
大殿中的三尊佛像每尊高約七米,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位居中央,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位居西側,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位居東側。鑒真先在釋迦牟尼佛前頂禮膜拜,那種虔誠的樣子不亞於其父和其他香客。
開光法會結束後,緊接著又舉行傳戒法會。戒壇上,三師七證威然端坐,受戒弟子虔心受戒,氣氛比剛才的開光法會更加肅穆。鑒真再一次被這莊嚴的氛圍所感染。
“我也要去受戒!”鑒真突然向父親說,“父親,請您允許我受戒吧!”
父親感到十分突然。是啊,過去他盡管常來大雲寺,可帶兒子來,這卻是頭一次。至於誦經拜佛,雖然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鑒真早已司空見慣,可感受今日這拜佛氣氛,目睹信眾雲集、爭相受戒的場麵,這對十四歲的鑒真來說,更是一生中的第一次。鑒真受這種氣氛的影響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立即受戒的確出乎父親的預料之外。
“兒啊,受了戒就要離家修行,青燈黃卷,遠離父母,你能受得了嗎?”父親問道。
“佛菩薩對眾生那麼慈愛,無異於父母的關懷,與佛菩薩在一起,就如同和父母在一起一樣,隻能是安穩舒心,怎會有受得了受不了的說法呢?”
鑒真這一反問,使父親不禁慚愧起來。回想自己這些年來皈依佛門,修持不輟,可見他竟不如十四歲的兒子。他興奮地打量了一下鑒真,對他說:“可你還隻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他們現在受的是具足戒,你還不到年齡啊。”
“那麼,難道隻有受了具足戒才能出家學佛嗎?我怎麼也看見有一些像我這麼大的小和尚也住在寺廟裏邊?”鑒真不解地問。
“小孩子學佛當然也可以,那也要受沙彌戒,帶發修行者隻是極少數。”父親很耐心地對鑒真解答著。
由於法會要連續舉行三天,所以,鑒真父子倆與許多香客一樣,當晚便住宿在大雲寺裏。盡管條件十分艱苦,可寺中特有的氛圍卻使鑒真依戀不已。夜幕之中,那悠揚的鍾聲和那綿綿不斷地誦經聲將鑒真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第三天,法會正式結束。香客們紛紛離寺回家,寺裏頓時清淨了許多。鑒真由父親領著,前來向智滿禪師辭別。智滿法師是一個著名的禪師,修持精嚴,學識淵博,很受信眾尊崇。鑒真已早聞其名,隻是一直未曾相見。
走過一道小門,來到另一別致的院落,再向前走,踏上一處台階,便到了智滿法師的禪房。一聲“阿彌陀佛”,房內無人應聲,正在遲疑之際,忽聽身後傳來一聲“阿彌陀佛”,鑒真回過頭一看,隻見一位老和尚正合十走來。
老和尚身材魁梧,步伐穩健,紅光滿麵,威儀具足,一看就知道他是位有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