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一行——最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5)(3 / 3)

詔令太子以下,京官九品以上,都到銅人塬為一行送葬,設齋祭奠。

開元十六年(728),玄宗再次駕幸溫泉,繞到一行塔前,駐騎徘徊,令隨行官員在塔前祭奠,告知自己出行目的,並賜絹五十匹作為栽種塔前鬆柏的費用。

十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一行死後,玄宗下詔讓呈上宰相張說與曆官陳玄景等所寫《略曆》一篇、《曆議》十篇,及一行的《大衍曆議》、《大衍曆術》。這些人都說自己的著作是奉旨完善了《大衍曆》。開元十六年張說上表,請在第二年頒行《大衍曆》。

於是,從開元十七年(729)起,正式使用《大衍曆》。

一個人的成功,總要引起背後一群人的妒嫉。開元二十一年(733),天竺天文學家瞿曇譔因未能參與製定《大衍曆》而生怨,聯合陳玄景上奏皇帝:“《大衍曆》係抄襲天竺《九執曆》,很不完備。”太子也說三道四,攻擊《大衍曆》,他完全忘了是一行給了他成功的機會。

這些活動得到張說的暗中支持。皇帝下詔侍禦史李麟、太史令桓執圭校對靈台矦簿,結果《大衍曆》十合七八,《麟德曆》十合三四,《九執曆》僅十合一二,皇帝處分了張說為首的這群人。

《大衍曆》勝利了。它頒行了三十四年,並立即被吉備真備帶回日本,淳仁天皇在天平寶宇七年(763)廢除《儀鳳曆》,改行《大衍曆》,而這時中唐又改用《寶應五紀曆》了。

當然,一行並非完人。《大衍曆》也有缺陷。比如:

他雖在實測階段用“定氣”,而正式編寫時卻屈服於傳統,仍用“平氣”注曆。開元十三年十二月他又一次以“聖德感一天,當食不食”來解釋長安看不到的日食,或許是一種無奈的諛詞。而且他用《易·係辭》裏的數字來附會曆法,使《大衍曆》的數據和議論顯得很神秘。

嚴格說來,一行隻是個避開俗務紛擾、潛心學術、棲身空門的科學家。他行為高潔,超然於佛門派係鬥爭之外,他與善無畏、金剛智譯經,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

他著《大日經疏》二十卷,對密宗某些淫邪、荒誕的成分進行修正。例如《大日經》直言不諱:“隨諸眾生種種性欲,令得歡喜。”以淫欲為除障修道之法,並以明王、明妃擁抱相交作為“悲智和合”的表征。一行在《大日經疏》中以理性的“義”代換感性的“質”,進行了升華,反複強調:“明是大慧光明義,妃者雲邏逝,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故傳度者義說為妃。妃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

“從一切身份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種胤不絕,此日月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故,義雲妃也。”

密宗盛行各種咒語,法術,畫符。《大日經疏》實話實說:“真言之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不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

《大日經》僅七卷,而一行為之作疏竟達二十卷,可謂用心良苦。目的隻是為了淨化信徒之心,保存一股佛壇正氣。

針對當時佛門爾虞我詐、詭譎陰暗的局麵,他利用皇帝的信任,在“奉詔”的名義下,撰《釋氏係錄》記述佛門儀律,希望由茲“淨化”莊嚴佛土,這比現仍流行的《百丈清規》的原始本《禪門規式》要早一百多年。

一行一生著述甚豐,計有《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太一局遁甲經》、《釋氏係錄》各一卷,《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北鬥七星護摩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