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一行——最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4)(1 / 3)

4卷,《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1卷,啟發了唐代第三次佛經翻譯的高潮,進而將譯坊移至薦福寺(小雁塔)繼續譯《金剛頂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觀自在如意轉秘密瑜伽法要》等密宗經典。

感於皇帝的知遇之恩,一行幹勁更足。“黃道遊儀”

鑄造成功後,他又上奏說:“現今的靈台鐵儀是北魏明元帝時,都匠斛蘭所造,太簡略粗疏,刻度不均勻,赤道定死了,用它來測量月亮的運行,誤差多達十七度,少也不小於十度,不足以考察天象和計時,所以後來秘閣郎中李淳風在其所著的《法象誌》一書中又提到了‘黃道渾儀法’,以北鬥七星和太陽運行軌道為基準,參考有關星座和月亮的運行,顯示天體運轉實況,但因為太複雜,就再無人研究了。貧僧上書皇帝,請求再造‘水運渾天儀’,使天象考察更為縝密,貧僧新設計的這種‘水運渾天儀’,簡單易製,顯示天象明顯、準確……”

玄宗恩準其奏,令梁令瓚和一行再次合作,用銅鐵鑄造“水運渾天儀”。

開元十二年(724)四月二十三日,長安麗正書院裏顯得格外忙碌和緊張,一批天文大地測量人員忙著定表樣、審尺寸,校正測量儀器的準確性。由一行主持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即將開始,太史監南宮說、太史官大相元太等人將分別率隊奔赴指定地點測量。

測量的內容,主要是在“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的正午時量度八尺表的日影長度和“北極出地”高度(相當於地理緯度),準備用來編訂曆法和校正“王畿千裏,影差一寸”的說法。

這種說法是:夏至那天的正午,同時用八尺高的“表”

(標杆)測量南北兩地的日影,如果日影長度相差一寸,那麼此兩地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千裏。

隋朝天文學家劉焯曾駁斥:“寸差千裏,亦無典說,明為意斷,事不可依。”並建議隋煬帝派專家在黃河“南北平地之所,可數百裏南北使正,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分至,同時度影,得其差率,裏即可知。”可荒淫的楊廣根本不理睬。

這次測量的範圍很大,觀測點分布在全國十三個地方:以洛陽為中心,北起鐵勒(今內蒙古)南達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一行坐鎮長安,掌握全局,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工作。各測量隊要經常向他請示和彙報,所有觀測結果都集中到他那裏進行整理和研究。他自己也在首都的“仰觀台”上日夜進行觀察。

“夏至”日各測量點的各種數據終於送到京師,一行立即認真地翻閱起來:“林邑國,夏至影在表南五寸七分;安南,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郎州武陵縣,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因陰雨未測;太原府,陰雨未測……”一行審閱著,眉頭微微皺起。

太遺憾了,前邊這五個點竟有兩個因陰雨未測成。

唉!今年這天氣,河東、河北旱,襄州和太原卻雨,真是天公不作美!那麼南宮說呢?不知他主持的那五個點怎麼樣?一行將最重要的五個點交給他率隊測量。這五個點是隋朝天文學家劉焯所建議的,黃河以南平原地區的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蔡州武津(今河南上蔡),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汴州浚儀太嶽台(今河南開封市西北),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

一行翻檢著手中的資料。啊,有了。“蔡州上蔡縣武津館,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三寸六分半;許州扶溝,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汴州浚儀太嶽台,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馬,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七分……”他高興得笑了,佛祖有靈,這五個點的測量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