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一行——最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2)(3 / 3)

一行在玉泉寺待了七年,還完成了一件大事,他的叔祖父——東台舍人張太素撰《後魏書》一百卷,其中的《天文誌》部分未完成,在此期間他完成了此項工作。

開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在久聞一行的大名後,令其族叔——禮部郎中張洽帶著詔書到荊州玉泉寺強召他入京。

開元二年(714)李隆基依宰相姚崇建議,淘汰不合格僧尼一萬二千餘人,強令還俗;今年另一宰相宋璄又建議撤消各寺院的悲田院。雖然皇上未同意,但仍怕一行心存疑懼,故有“強召”之舉。

李隆基有英名,四年前的七月殺掉了謀反的太平公主及其黨徒慧範、竇懷貞等十餘人,政治上清明,對朝政宸衷獨斷,很有一番勵精圖治的新鮮氣象。

一行應召來到長安。

“朝中親貴都很看重大師,那麼您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呢?”玄宗問。

“也不過記性稍好一些罷了,別的貧僧倒沒什麼。”

“來呀,把宮人花名冊拿來給大師看看。”皇上招手喚身邊的小太監。

一行明白,這是要當場考察了。翻開花名冊,仔細看了一遍,合上,深吸一口氣,開始背誦其中人名、籍貫、職務,從慢到快,越背越輕鬆,似乎平日就是宮中總管似的。

僅背了幾頁,皇帝不自覺走下禦榻,跪在一行麵前,合掌讚歎道:“大師真是聖人呐!”當下便命令收拾打掃光太殿,安置一行大師。

自被安置光太殿後,玄宗時不時來看望,請教安國撫民之道。一行這些年到處遊學,深知民間疾苦;與上層公卿交往,又洞悉朝政症結所在;加以學富五車,對各種問題都有很通透的見解,也希望兼濟天下,為國為民做些好事。所以,凡有所問,答案總是很切實際,語言也質直坦率,很得皇帝器重。

這天玄宗又來到光太殿,說起去年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現駐錫菩提院,奉旨翻譯佛經,近日已將譯好的《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進呈皇上。

“朕翻看一遍,頗覺有趣、新鮮,不知大師對此有何見教?”

“回皇上話,貧僧先後從師恒景、普寂,在佛門中屬禪宗一派,善無畏屬密宗一派。密宗講究真言(睨語)作法,畫符。當初玄奘法師從印度回來,就不太提倡密宗,可見那時還未成氣候。後來無行法師從印度來信說:‘近有真言教法,舉國崇仰。’義淨法師於鹹亨二年(671)在那爛陀寺看過密宗的壇場。貧僧還聽說,這是道教傳人印度以後形成的門派,有好些道教法術融入其中。譬如:他們畫的符和道教類似……”

一聽說密宗是道教傳人印度後形成的門派,皇帝一下來了興趣,“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可是高祖認的祖宗啊。

“那好,讓這個善無畏把他帶來的梵笑本佛經全送來,這事就交給你去替朕辦,都翻譯出來讓朕看看。”

好學的一行趁機說:“陛下,貧僧還聽說前幾十年與義淨法師同時的無行和尚遊學天竺,帶回來一些梵笑本經書。無行寂滅後,這些密宗經籍都保存在華嚴寺中,可否一起取來?”

“妙哉!善哉!就這樣辦吧。”

五 譯經傳世拜師學藝

一行和善無畏到華嚴寺選了密宗主要經典《大日經》

七卷並《總持妙門》等前所未譯的經卷帶入皇宮,同時拜善無畏為師學習密宗教義和梵語,參與《大日經》的翻譯。

善無畏原來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因厭惡宮廷的爭鬥而出家。這個印度和尚在本國當不了“人王”,後來他的師父達摩掬多說他“與震旦有緣”,他便到中國來傳教,已是八十高齡了。善無畏很樂意收皇帝青睞的一行為徒,希望通過他加強與朝廷的聯係,穩固地位。於是,他為一行舉行了灌頂儀式。

密宗認為,“灌頂”可以開發佛性,未受“灌頂”

者是不能修習密法和閱讀密宗經典的。“灌頂為主要,諸悉地常住。我說如是義,故先應正聽。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頂。於滿次瑜伽,爾時成法器。若無受灌頂,雖了達教義,行者師弟子,俱墮大苦獄……”善無畏嘴裏念念有詞,弟子溫古、智嚴、義林等人恭侍一旁。

一行很虔誠地接受灌頂。他在想,師父為了消彌內亂,舍棄王冠,讓位於兄。出家之後又將傳國寶珠施舍給那爛陀寺,裝飾大佛額頂,真正做到了“施無厭”,無欲無我,品行端正,是很值得景仰的。

“真言法爾,如來妙極。”善無畏對一行講“真言”的妙處:“若持此讚王,才一遍稱誦,諸佛悉雲集,三十七智園;若當誦兩遍,諸佛悉人身……若誦經三遍,諸法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