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一行——最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2)(2 / 3)

剛才一路上看到每座寺前都懸記智凱“語錄”:“此地嚴妙,非雜器所棲,若能居此,與吾無異。”想著想著,一行不禁失笑:“好大口氣,我且看看這裏是否都是些‘翻過筋鬥’來的,也看看有沒有向我招手的。”整一整行囊又向國清寺走去。

國清寺在天台山南麓,初名“天台山寺”,當時有一老僧對智凱說:“寺若成,國即清。”隋煬帝即位後,賜“國清寺”匾額,其名遂定。智凱這個一生度僧一萬四千人的天台宗創始人,對寺產管理極嚴,本人出門騎驢都按價償還。

智凱雖已去世百年,但寺裏的算手仍很高明,尤以一個老僧最為突出。一行此行就是慕名求教的。

宏大富麗的國清寺內,有一座幽雅的庭院是這位老僧所在。森森古柏環抱,淙淙清溪當門。一行步過門前小橋,於門屏間聽得院中有人擺弄算籌,便佇立屏息靜聽。那籌子大約是象牙琢磨的,聲音清脆、快捷,似珠落玉盤。聽這手法、音節,果然是個算學高手。

一行暗自高興:“此行不虛。”正聽得出神,撥弄算籌的聲音停了。有人說話:“我算準了,今日應有個遠來弟子求教算法,這個時辰該到了的,怎不見人!怕是沒人引見吧?”接著聽見他撥弄了一個算籌,又說:“聽見了吧?門前東流溪水改向西流了,說明我的弟子已到門前了。”

一行驚呆了:“果然妙算手,果然向我招手。”他立即趨蹌而進,對著桌案跪拜:“師父,弟子千裏來投,請受一拜。”

“請起,請起。”老僧命侍者讓座布茶:“等你多日,果然到了。梁王那裏,請你不到,我這裏你不請自來,意欲何為呀?”

“聽說師父精通算學,千裏來投,隻為曆算,弟子早悟世幻,無貪無念,隻想拜在門下,潛心向學。”

老僧“嗬嗬”一笑:“果然是再世的顏回啊,老衲真是有幸,收你這個高徒。”這個在曆史上未留下姓名的老僧從此盡心教他。一行也很發奮,“三更燈火五更雞”,很快學會全部算學口訣,為以後編製《大衍曆》

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據說當他學成回歸時,小院門前溪水複東流。從此他名聲更大,全國盡知。

四 拒詔應詔良禽擇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伏惟我朝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即勵精圖治,設集賢院廣攬天下賢才。凡有一得之能者,莫不搜羅,務使盡顯其才。一行法師乃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薩,才學聞於海內。今敕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征召,務於近期內著其就道。欽此!”

一行出家七年後(710),唐睿宗李旦借著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幫助登上帝位,下詔給東都留守韋安石,讓他以禮求賢,請一行到長安來。

這韋安石是個耿直人,多次拒絕太平公主拉攏。前不久,睿宗秘密召見他,問:“朝臣心都向著太子,韋宰相怎麼不察此事?”他當麵頂撞:“陛下怎麼說這亡國的話?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計謀。”糊塗的皇帝說:“愛卿不用說了,我知道了。”太平公主在簾內聽見這番對話,就製造流言陷害他。幸虧另一宰相郭元振相救,死罪雖免,活罪難逃,被攆到這洛陽來當留守,所以滿腹牢騷。

一行知道,太平公主氣焰正盛,皇帝每批一件奏章都要先問一聲:“問過太平公主了嗎?問過太子了嗎?”

這個女人野心同她母親一樣大,遲早是要鬧出事來的。

還有那個胡僧慧範實難為伍。

韋安石牢騷發完才問:“哎,你何時去上都啊?”

一行莞爾一笑:“鄖公,當初貧僧為了躲避武三思的糾纏才出家為僧,而今再到長安去受太平公主挾製?再說去年連我師父恒景和尚都從朝中回來了……”

“是啊!那是韋庶人(即中宗韋後)鬧得太不成話,物極必反,毒死了中宗,她自己也被飛騎營的亂兵殺了。”

“所以,我是決計不去的。”

“不過,你可讓我如何複命?”韋安石問。

“就說我正在‘閉關’,待鄖公走後,我就走了。皇上再派人來也就找不到我了。”

韋安石走後,一行立即束裝上道,直奔被智凱稱作“天下四絕”之一的荊州當陽山玉泉寺投奔悟真大師。

悟真剛完成《律藏序》,一行依從他學習梵律,由茲“深達毗尼”。“毗尼”即“律”的梵文音譯,是專為出家人製定的戒律,在家信徒不得聞。除此,他依然深入研究陰陽讖緯、天文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