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一行——最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2)(1 / 3)

大師將要落腳的佛授記寺的寺都,是由道士搖身變作和尚的原洛陽弘道館主杜義。武氏臨朝稱製,杜義叛道附釋,作《甄正論》大罵道教。則天大喜,親賜法名——玄嶷,特賜僧壽三十歲,開了敕賜夏臘的先例。玄嶷在佛門頓為老成。佛教徒們說他“在草為英,在禽為雄”,也不知是頌揚還是挖苦這條“變色龍”。更糟的是洛陽武三思耳目更多,朝廊上不僅有幾個侍禦史,監察禦史組成的“三思五狗”,更有與之“遞相引致,幹黷時政”的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訥……

張遂正在沉思,恒景又說:“梁王為人陰險,猜嫉正士,人稱曹操、司馬懿,公子自己可要從長計議才好。”

恒景一句“從長計議”頓開茅塞,張遂毅然說道:“律師,請為晚生祝發,去掉這三千煩惱絲,世上就沒有張遂了。”

“唉,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手,結友何須多……”恒景無奈地吟起了曹植的詩。

恒景為張遂削發受戒,法名“一行”取之於《道德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看著自己的長發紛紛落下,他感慨萬端:“一行,一行,‘一’真能行就好了。”

從此恒景手下多了個高徒,世上少了個書生。

三 才驚盧鴻遊學天下

武周長安三年(700)十月,則天皇帝的車隊浩浩蕩蕩向東開去。臨近洛陽時,一個年輕沙彌趁混亂跳下車來,向嵩山潛行。他深深地呼吸著山中的新鮮空氣,半年來幾近幽閉的生活而今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武三思們正忙,怎麼會注意一個朝山的小和尚呢?一行此行是到嵩陽寺投奔普寂和尚的。

據恒景介紹,普寂從小喜歡讀經誦律,見解常與眾不同。延載元年(694)他已四十四歲了,到荊州玉泉寺拜神秀為師,很受器重,毫無保留地教授他。久視年間,神秀被召東京論道,向皇帝推薦這個蒲州河東來的姓馮的俗家弟子,這時才度其為僧。雖已五十歲了,但麵聖之後出家,實在是件很風光的事。神秀年近百歲,光大禪宗北宗的重任就落在普寂肩上。普寂出家雖然隻有三年,門下皈依者甚眾。據說“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倘舉行法會,遠近僧俗大眾如期必至。

一行到嵩陽寺不到兩月就是臘八——佛成道節。寺裏又要舉行大法會。皇帝剛回東都,來的僧俗信徒必然更多。這次法會非同尋常,深沉寡言的普寂事先特請隱士盧鴻寫一篇導文,在大會上誦讀,申明法會目的。這盧鴻道高學富,隱居嵩山,朝廷幾次派專車都請不走,卻很買普寂的賬。臘八這天他果然來了。從袖筒中拿出一篇導文放置案上。

召集寺眾集合的梵鍾響了。盧鴻說:“法師,這篇文章有些長,用典用字也生僻艱深,須找個口齒清爽、學問相當的人宣讀,事先由我當麵指點通讀一遍。”

和尚們已從各個僧寮陸續走來,普寂不動聲色,招手喚剛踏進殿門的一行:“盧居士為這次法會寫的導文在此,你看一下,隨後由你宣讀。”一行捧著導文看完,微笑放回原處,竟飄然仍回僧人行列。

盧鴻大為不悅,一惱普寂輕率,二惱一行浮躁,又不好失態,於是端坐等看普寂師徒出醜:“盧某的文章豈是那麼好啃的?”偷眼看普寂,卻是渾若無事,一臉虛無,一團靜氣。

鼓擂三通,法會正式開始。維那僧朗聲宣布:“宣導文。”

一行挽起袖子,進至案前捧起導文,聲如行雲流水,華麗流暢,抑揚頓挫,恰到好處,通篇讀完,竟無半點差錯。莫說在場的僧俗大眾,一貫自負的盧鴻先呆了:

嵩陽寺確實藏龍臥虎,自己太輕淺了。

法會結束後,盧鴻對普寂說:“一行夙有慧根,更兼好學,今日一見,深知非君所能教導,應當放任他遊學四方。”

普寂極工心計,知道這種隱士最終還是要出仕的,為解方才之窘,便也賣個順水人情:“居士所言,老衲深以為然。便依閣下高見,縱他遊學就是了。”隨即又喚過一行說:“盧居士慧眼獨具,認定你是個人才,讓我縱你遊學,你意下如何?”

一行合起雙掌謝道:“謝盧居士說項,謝師父謬愛。一行今後一定苦心向學,方不負師父和盧居士厚望。”

“今日是佛成道日,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從今天開始遊學,定會遊學得道,道成正果。”盧鴻也說。

從此。一行常外出遊學。內容當然不止“戒、定、慧”

三字。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天台宗四祖智凱生前曾說:

“平生造寺三十六所,棲霞、靈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絕。”這“四絕”之一的天台山,樹木蔥籠,景色秀麗,遊人涉足,往往忘懷。一行此刻卻做不到,他坐在天台山招手石上,顧不上體味山風拂身帶來的涼爽愜意,滿腦子想的是:此番拜師能否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