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4月: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薑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薑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薑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薑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淩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薑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
10月: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薑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薑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薑維出駱穀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薑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遝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鍾會和薑維密謀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三國演義》四十二個虛構事跡】
三國演義與正史完全不同的比較重要的42個虛構事跡,對三國演義的補充:
1草”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三國演義之祖【三國誌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2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貶低周瑜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麵,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3舌戰群儒:無此事,諸葛亮麵見孫權而已..諸如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4借東風:純屬虛構(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5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
6諸葛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宏,更不會嫉妒諸葛亮,周瑜當時甚至並未注意過諸葛亮。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麵。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7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8取蜀攻略:由龐統法正完成,非諸葛亮。
9關公好女色:曹公與劉備圍呂布與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公。公疑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來,關聖大帝也有七情六欲——此處為裴鬆之引野史之注解,非《三國誌》之原文也;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正史上隻記載了一個董卓的侍女跟中郎將呂布勾結
10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11水淹七軍:此事件雖有所本,但與史實相差很遠。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虛構龐德抬櫬死戰,大戰關羽,對於禁純屬汙蔑《三國誌》中的《關羽傳》和《於禁傳》都寫得很清楚: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平地水高五六丈,關羽所帶的荊州水軍適應這種天氣,而於禁、龐德帶的是北方軍,不適應水戰,被洪水衝沒,於禁投降,龐德被殺。
12孔明伐魏:並無七次實五次輸的沒演義那麼漂亮,而演義很多地方把敗仗寫成了勝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陳倉之戰,其實是敗仗。
13關羽單刀會:按照《三國誌·魯肅傳》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裏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裏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而三演本末倒置,“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4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作者為醜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的。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5.火燒上方穀:即是孔明差點燒死司馬懿和魏延那回,純屬虛構。
16.火燒博望坡:非諸葛實乃劉備手筆。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17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
18.諸葛亮用兵如神:諸葛亮擅長內政治理,用兵並不是強項。
19借荊州:與諸葛亮無關,實乃魯肅之計以劉抵曹,是魯肅主張借給劉備的
20.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隻是曆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是孫夫人去荊州..並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裏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鬥。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後孫夫人投江自盡是疑問,..劉備呢?占據益州之後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正因為這樣,在《三國誌.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21曹真: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
22.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王朗被罵死,完全虛構。
23周瑜之死:周瑜死於巴丘操勞過度
24空城計:虛構靈感應該來自趙雲的空營計(諸葛亮隻是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相持於渭水。但作者寫空城計又是有所本的,這個“本”就是《三國誌》中的裴鬆之注所引“郭衝三事”,但它是假的。因為諸葛亮屯兵漢中陽平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無緣與諸葛亮抗衡。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
25.過五關斬六將: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係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被斬的六將:三演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他們的出場隻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26張郃:張郃先後敗於趙雲、馬超等人之手,這在高手動輒大戰數十回合平手的演義中實在是少見的。隻能說,羅貫中好像頗不喜歡張郃….(猜想跟三國誌裏那句蜀軍自孔明以下都懼怕他(張郃)脫不了關係)而正史中~張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擊孔明時膝蓋被流箭射中,跟龐統一樣死的滿衰的。其實正史上的張郃相當厲害,諸葛亮曾屢次敗於張郃之手。)
27.八陣圖退陸遜:陸遜退兵是因為魏國要攻打吳國,陸遜怕腹背受敵才退兵
28溫酒斬華雄: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的軍隊,《三國演義》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29關公斬顏良,誅文醜: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醜的卻是荀攸的計謀所為。趁文醜部下搶曹軍丟下的東西時曹操突擊
30.貂蟬:完全虛構,不過董卓有個導致董卓與呂布反目的侍女。
31怒鞭督郵:是劉備所為,而非張飛.
32.捉曹操:此事與陳宮無關.
33.酸棗聯盟:盟主為臧洪而非袁紹.
34.斬車胃:是劉備而非關羽.
35.曹操獻刀:曹操並未獻刀.
36.三英戰呂布:他們並未參加討伐.
37.火燒新野:正史並無此事.
38.銅雀春深鎖二喬:確無此事.
39:雛鳳乍獻連環計:確無此事
40.釋黃忠:確無此事
41.智激周瑜:並無此事
42.荀攸反對曹操稱王而死:史書上曹操一直相當敬重荀攸,並無二人因政治原因引發的不和之記載。
【相關成語】
1、髀肉複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曲的人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谘):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