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十月,曹丕逼獻帝退位,封獻帝為山陽公,自稱大魏皇帝。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稱帝於成都,改年號為章武元年。七月,為報關羽被害之仇率兵七十萬攻東吳。張飛此時因鞭打部將,被部將殺死,割首級獻東吳。劉備葬過張飛,屯於白帝城督戰。孫權派諸葛瑾往說劉備,望重結吳蜀聯盟,共同對付曹丕,劉備不允。蜀軍從巫峽建平起,直至彝陵界口,七百餘裏結連四十餘寨,進攻東吳。黃忠中箭身亡。劉備攻猇亭,剮東吳降將。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拒劉備。陸遜堅守不戰,等待時機。劉備求戰不得,移寨於山穀樹林中避暑。陸遜趁蜀軍人疲意困之時,夜裏借東南風放火,盡燒連營七百裏的蜀軍。劉備敗走,被趙雲救入白帝城。陸遜緊追,誤入諸葛亮所遺石陣,方知天外有天。此時,曹丕派兵襲擊東吳,陸遜退兵。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在白帝城染病不起。諸葛亮趕來,劉備托以後事,並作出諸葛亮可取劉禪而代之的遺囑。四月,劉備病逝,諸葛亮立劉禪為帝,是為後主,並感劉備知遇之恩全力輔佐幼主。
劉備死後,曹丕用司馬懿之計,聯合南蠻孟獲、東吳孫權進攻蜀漢。諸葛亮擊退了來犯之敵,派鄧芝結好東吳,自此吳蜀通好,息了刀兵。曹丕退回許昌,任司馬懿為尚書。諸葛亮率軍50萬南征孟獲,采納馬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七擒七縱孟獲,以德服人,使蜀漢後方得以穩定。
蜀後主建興四年,曹丕病死,兒子曹睿即位,任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諸葛亮采用馬謖之離間計,令其散布司馬懿謀反的流言,使司馬懿被削職回鄉。諸葛亮乘此機會,發兵漢中。蜀軍一出祁山,直抵渭水,長安告急。曹睿見勢不妙,啟用司馬懿任平西都督,令其拒守長安。司馬懿老謀深算,上任之後,即奪新城,斬了私通蜀漢的孟達,乘勢直逼漢中咽喉的街亭和列柳城。馬謖自告奮勇往守街亭,但他不聽王平勸告,執意在山上林木深處下寨。司馬懿率兵圍山,斷其水源,蜀兵大敗,街亭失守,隨即司馬懿又攻下列柳城。諸葛亮聞訊,迅速安排退兵之計。但此時司馬懿已逼近諸葛亮所駐守的西城。眼見城中僅二千五百名老弱殘兵,退、守兩難,諸葛亮料定司馬懿會認為自己平生謹慎,不會冒險,於是大開城門,讓老軍扮作老百姓灑掃街道,自己則在城樓上憑欄而坐,焚香彈琴。司馬懿趕來,滿腹狐疑,懼有伏兵,急令撤退。當撤到武功山小路時,又遇諸葛亮事先布置的兵士大喊大叫,嚇得魏軍不敢久停,隻得盡棄輜重而逃。西城解圍後,諸葛亮退回漢中。司馬懿中計後,歎道:“吾不如孔明也!”為正軍法,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向後主上表自貶,以右將軍行丞相事。此後,諸葛亮又四出祁山,但都未取得進展。這期間,孫權在武昌南郊築壇登帝位,後定都建業。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兵屯渭水相拒。諸葛亮在上方穀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依樣仿造中計,被蜀軍劫去。諸葛亮以木牛流馬誘司馬懿入上方穀,雷炸火燒曹軍。突遇大雨,火滅雷啞,司馬懿父子才死裏逃生。司馬懿受挫後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幗、婦人縞素之服以及書信,以激他出戰。司馬懿看罷來信,心中大怒,但卻裝出笑臉,說到:“孔明看我像婦人吧!”接受了衣物,並厚待使者,向使者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聽了使者話後,司馬懿心內盤算:諸葛亮食少事煩,看來活的日子不會長久。於是越加堅守不出,靜觀事態發展。諸葛亮強支病體處理軍務,積勞成疾,吐血不止。他知命不久長,遂授兵書於薑維。八月,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是年54歲。薑維遵照諸葛亮遺囑,以木雕為諸葛亮像坐於車中,從五丈原徐徐退兵。司馬懿追兵至,薑維推出諸葛亮木像,司馬懿嚇得急令後退,被蜀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司馬懿退兵。蜀漢全國舉哀,葬諸葛亮於定軍山。
諸葛亮死後,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不理朝政,國勢日趨衰微。魏景元四年,司馬昭令鍾會、鄧艾伐蜀,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蜀漢滅亡。魏自曹睿死後,大權先被司馬懿控製,後又被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所掌握。魏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而自稱晉帝,魏滅亡。晉建國後,於鹹寧六年滅了東吳,自此三國時代結束,晉帝司馬炎統一天下。
【《三國演義》年表】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麵;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麵放權到洲牧、太守,一方麵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洲、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洲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征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借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拚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zhan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翼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zhan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麵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阪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借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麵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線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穀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7-8萬大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隻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鍾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甘鬆、遝中,進攻駐守在此的薑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薑維後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穀、駱穀、子午穀,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薑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曆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胡奮出擊夏口,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三國曆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193年: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繡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征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台。周瑜亡。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霞萌關。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