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眠的非藥物治療(1 / 3)

失眠的針灸治療有哪些?

針灸治病已被世界許多國家公認。針灸療法具有整體協調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如《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於氣,使神內藏。”從而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恢複其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狀態。

(1)體針法:為臨床最常用的針刺方法之一。該法一般在針刺得氣後施以實瀉虛補或平補平瀉,留針多為30分鍾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臨床上多選用督經、心經、肝經、腎經穴。常用穴多選用百會、四神聰、神門、照海、申脈、安眠、印堂、太衝等。

取穴:主穴選用神門、內關、三陰交、安眠。心脾虧損選心俞、脾俞、足三裏、巨闕;心腎不交選心俞、腎俞、太溪;肝陽上擾:選肝俞、行間、太衝;心膽虛怯選心俞、膽俞、丘墟;胃氣不和選胃俞、下脘。

(2)耳針:耳朵像一個倒置的胚胎,具有全身髒腑器官、四肢軀幹的反應點,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針刺,可以治療相關部位的疾病。耳穴貼壓法是在中醫絡學指導下應用中藥作用於腧穴,在發揮藥物治療作用的同時,發揮了經絡腧穴對人體的調節功能。《靈樞·口問》:“耳者,宗脈所聚也。”《厘正按摩要述》將耳郭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曰“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說明耳與髒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關的。現耳穴貼壓王不留行子、綠豆、磁珠,也有選用中藥天麻、桂枝、川芎等藥粒貼壓的。

取穴:①神門、枕、內分泌、肝、腎;②神門、失眠穴、心、腎、內分泌;③神門、交感、神門、腦點、皮質下。

方法:每次選3~5個穴位,一般在一側耳郭取穴,數日後更換對側耳郭取穴。選定耳穴後,可用耳穴探測儀、探針、火柴頭或針柄等尋找反應點。常規消毒後,對準穴位,置入貼穴物,用膠布固定。留針時間:夏天2~3天,冬季5~7天。按壓時手法宜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酸、麻、脹、痛感,以患者可忍受為度,每次按壓1~5分鍾。

(3)指針:是一種不需用針具設備,采用拇指進行按壓的方法。

取穴:神闕、氣海、陽池、中脘、神門、太淵、三陰交、照海。胃有積滯,加中脘、天樞、足三裏、勞宮;痰濕阻滯,加豐隆;心腎不交加心俞、腎俞。

方法:醫者或患者本人自行指壓治療。先練習拇指,將拇指指腹放在枕頭上或沙袋上,其餘四指虛如握拳狀,垂肩沉肘,端平呼吸,運用肩部力量,使拇指靈活旋轉,或左或右,務要轉圓,每分鍾150~180圈。拇指旋轉時,肩部肌肉放鬆,否則影響療效。治療時,以人體前後正中線為界,分左右兩側,左側以順時針方向揉轉為補,反時針方向揉轉為瀉;右側以反時針方向揉轉為補,順時針方向揉轉為瀉。醫者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及失眠特點,用力有輕、中、重之別,以達通經絡、寧心神、助安眠之效。

(4)艾灸:將艾絨做成艾炷和艾條,點燃以後,在體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

取穴:神門、心俞、足三裏、太溪、三陰交、百會、腎俞。上述穴位能理氣寧心、滋陰補腎、寧靜心神,艾灸上述穴位可增進睡眠。如煩躁、心情抑鬱,可加灸太衝、陽陵泉穴,以行氣解鬱;如有頭暈、耳鳴、腰酸痛、手足心熱、盜汗可加灸三陰交,以滋陰降火;如易生氣、不思飲食、腹脹可加脾俞、三陰交,以健脾補心。

方法:①艾條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以上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施灸處感到溫熱、舒適為度。每穴針3~10分鍾,每次選3~5穴。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每日灸1次,10~15次為1個療程,療程視失眠輕重而定。②隔附子餅灸。采用隔附子餅灸法治療,附子餅放於兩側腎俞穴,上置艾絨,待患者感灼熱時沿膀胱經上下移動附子餅,灸3~5壯。

失眠的按摩治療有哪些?

(1)按摩治療的作用:按摩是一種簡便易行又促進健康的方法。按摩治療失眠是通過手法刺激,調節陰陽失調與氣血失調狀態,使陰陽平衡,可以讓疲勞僵硬的身體在短時間裏得到放鬆,促進經絡通暢,血液良性循環,神誌安寧。現代研究提示,按摩手法對神經係統所產生的興奮和抑製作用與治療效果密不可分。不同的按摩手法對神經係統的作用不同,如提、彈、叩法起興奮作用,表麵按摩、深度按摩起抑製作用。中醫認為,睡眠質量低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按摩可促睡眠,其治療失眠機製有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