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失眠多由哪些原因引起呢?
人之睡眠,《黃帝內經》有明確記載,《靈樞·大惑論》說:“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即人之睡眠乃人體陰陽盛衰的結果,若人體因某種原因致陰陽失調,當盛不盛,當衰不衰則發生不寐。造成陰陽失調的原因病機有許多,歸納如下:
(1)情誌失常:《濟生方》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說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膽與心共同參與精神意識方麵的活動。喜怒哀樂等情誌過極均可導致髒腑功能失調,而發生不寐病。形成心膽肝虛怯的病因,一為體質虛弱,心肝膽素虛,善驚易怒,夜寐不安;二為暴受驚駭、情緒緊張、終日惕惕,漸至肝膽心虛而不寐;三為肝膽鬱熱,日久灼液為痰,痰熱內擾,亦可治不寐。
(2)勞倦太過:勞逸失調,勞倦太過則傷脾,脾氣虛弱,運化失健,氣血生化乏源,脾主運化,不能濡養心神,若脾虛則運化失職,化源不足,心神失養,心神不安則失眠不寐。或因思慮過多,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可見心脾不足造成心脾兩虛,神失所養而致不寐。
(3)病後體虛:久病血虛,或年邁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亦可因年邁體虛,陰陽虧虛而致不寐。若素體陰虛,房勞過度,腎陰耗傷,腎衰於下,不能上牽於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火盛神動,心腎不交而神誌不寧。
(4)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宿食停滯,或胃腸積熱,以致胃失和降,而不得安臥。《素問·逆調論》有“胃失和則臥不安”之說。此外濃茶、嗜酒、咖啡睡前飲用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不寐的病因雖多,但其病機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但總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
失眠的中醫分型和治療有哪些?
正因為失眠病因繁多,其病因病機各有不同,虛實各異,有的是髒腑失調,有的是陰陽氣血不和,雖然都可影響心神而致失眠,但其臨床表現是不相同的,其治則治法也不同,中醫常見分型如下:
(1)肝火擾心:失眠與情誌變化最為相關。“肝主疏泄”,情誌所傷每致肝氣鬱結,肝木有餘,必致心火亢進,心肝火旺而致失眠,症見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心煩口苦,耳鳴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而數。
治則:疏肝泄熱,安神寧心。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澤瀉各20克,車前子10克,生地黃15克,當歸、龍膽草各10克,黃芩12克,梔子、茯神、鬱金各10克。
(2)痰熱擾心:患者平時體質尚盛,這種“痰”是中醫所指無形的痰,是由於患者突然受到情緒影響,思慮過度,致氣機逆亂,脾胃運化失常,釀成痰濕,鬱而化熱,痰熱內擾神智不安所致。表現為入睡困難、煩躁不安、胸悶口苦、不思飲食或胸悶噯氣、腹中不舒、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化痰,安神定誌。
方藥:溫膽湯加減。黃連、半夏、茯苓各6克,竹茹10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遠誌10克,炒棗仁30克。
如果痰火較盛,表現為失眠多夢,頭昏腦漲而痛,心煩易怒,白天困倦失眠,夜間精神倍增,舌紅,脈數者,可選用除痰降火湯:柴胡10克,黃芩、半夏、青皮、枳實、竹茹各6克,珍珠母15克,龍膽草、山梔子各10克,夜交藤15克。
(3)心脾兩虛:多見於年老體弱,氣血虧虛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傷於心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傷於脾則食少形疲,氣血難複,由於血不養心,故成失眠。常見多夢易醒,或早醒不能再睡,心悸健忘,體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
治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方藥:歸脾湯加減。黃芪12克,黨參、白術各10克,當歸、遠誌各5克,茯神10克,酸棗仁15克,木香5克,龍眼肉、夜交藤各10克,陳皮5克。筆者根據黃連引藥入心經,常在方中加入川黃連6克,其效大增。若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或神經官能症可方中加入首烏藤、合歡花、百合、龍齒、琥珀安神定驚。
(4)心腎不交:心主火、腎主水、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既濟、心腎交通,睡眠才能正常。若由於情誌妄動,相火偏亢或年老腎陰虧虛,心火偏旺均可導致心腎不交而見心煩難以入睡,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口幹咽燥,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軟。男子陽痿、滑精,女子月經不調,舌尖紅,苔少,脈細數。
治則:交通心腎。
方藥:天王補心丹(黨參、茯苓、玄參、丹參、遠誌、桔梗、當歸、五味子、麥冬、天冬、柏子仁、生地黃)和交泰丸(黃連、肉桂)。
若患者有畏寒、腰酸發涼、精神萎靡、舌淡紫而暗等元陽虛衰之象,則屬命門火衰,不能上濟於心所致,治療可用金匱腎氣丸(肉桂、附片、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或右歸丸(熟地、山藥、山萸肉、肉桂、製附片、枸杞子、炙甘草、杜仲)。
(5)肝鬱血虛:肝病日久,身體虧虛,虛煩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歎息,平時性情急躁易怒,舌紅,苔白或黃,脈弦而數。
治則:疏肝養血安神。
方藥: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30~60克,知母6克,茯苓15克,川芎5克,柴胡10克,炒柏子仁30克。可加白芍、香附、枳殼疏肝理氣解鬱。
如肝鬱化火、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可用丹梔逍遙散加忍冬藤、夜交藤、珍珠母、柏子仁。
哪些中藥有鎮靜催眠作用?
(1)酸棗仁:為酸棗的幹燥成熟種子的仁,性味甘、酸。有養心安神,斂陰止汗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酸棗仁總皂苷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可延長睡眠時間,提示有鎮靜催眠作用。酸棗仁滋陰養血,養心安神之要藥,治肝膽不足,虛煩神怯不得眠。
常用量:15~30克,水煎服。
(2)柏子仁:為側柏的幹燥熟種仁,性味甘平。有養心安神、止汗、潤腸通便作用。動物試驗表明,本品有效成分有助於貓入睡,並可使睡眠時間明顯延長;在記憶獲得試驗中,本品有獲得記憶增強作用。柏子仁滋陰養血,性平不寒不燥,氣清香,止驚悸,安五髒,治虛煩不眠的必用品。此外,本品質多油而性滑,善治陰血不足,大腸化燥之便秘症。
常用量:15~30克,水煎服。
(3)遠誌:為草本植物遠誌的幹燥根皮,性味辛苦、微溫。有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止咳化痰作用。動物試驗表明遠誌的全根和根部木芯對鎮靜催眠藥巴比妥類藥物均有協同鎮靜催眠作用。遠誌全根液灌服小鼠對五甲烯四氮唑所致驚厥的對抗作用較強。臨床常用於寧心安神,治驚恐、失眠健忘。
常用量:5~15克,水煎服。
(4)夜交藤:亦稱首烏藤。為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性味甘、平、微苦。功效養心安神,養血通絡。動物實驗表明本品與催眠藥戊巴比妥合用,有明顯的協同鎮靜催眠作用;本品和安定的催眠作用相似,可使總睡眠時間延長。本品常用於治虛煩不眠,驚悸多夢及血虛周身酸痛。
常用量:15~30克,水煎服。
(5)合歡皮: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合歡樹的幹燥樹皮。性味甘、平。有安神解鬱,活血消腫作用。對小白鼠試驗,本品能顯著抑製其自發活動,呈現鎮靜催眠作用。本品偏於解鬱活血,寧心安神,開達神氣,令人樂而無憂,用於憂鬱不解,心氣耗傷,或勞心思脾而致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失眠健忘。
常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30克,水煎服。
(6)合歡花:本品係合歡的花或蕾,又叫夜合花。在花初開時采取,曬幹。藥性、功能與合歡皮相似,均有解鬱安神之功,並有理氣開胃之效。適用於虛煩不寧,胸中鬱悶,健忘失眠,胃納不佳。
常用量:6~15克,水煎服。
(7)靈芝草:多孔菌科植物紫芝、赤芝的幹燥全株,包括菌蓋與菌柄。性味甘、平。有養心安神,止咳平喘,補氣養血作用。本品動物試驗對小白鼠有鎮靜鎮痛作用;靈芝製劑能對抗有興奮作用的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並可對抗煙堿、戊四氮、士的寧及因電擊引起的驚厥。臨床用於心脾兩虛而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體倦無力。
常用量:5~15克,水煎服或研末1.5~3克。
(8)纈草:為敗醬科植物纈草的根及根莖。性味辛、苦、溫。有鎮靜安神,活血化瘀,溫經散寒作用。本品許多成分對中樞神經均有抑製作用。纈草環氧三酶對小鼠和大鼠均顯示出很強的鎮靜、安定作用;異纈草有鎮痛作用。對豬也顯示安定作用。纈草醚酯有鎮靜、安定作用,還體現在降低大鼠腦對葡萄糖的利用率上。本品鎮靜安神作用,常用於心神不寧、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及精神失常。
常用量:3~9克,水煎服或浸酒飲用。
(9)朱砂:又名辰砂、水飛朱砂。三方晶係硫化物類礦石辰砂,主含硫化汞(HgS)。性味甘、微寒。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作用。朱砂動物試驗對中樞神經有抑製作用。朱砂給小鼠灌胃,能使安鈉咖引起的小鼠驚厥時間推遲1分20秒;喂小鼠並能使催眠藥戊巴比妥鈉引起的睡眠時間有所延長。朱砂能鎮心安神,適用於各種心神不安、心煩不寐等。因本品含汞,不宜過量和長期服用。過量服用,可引起腎、肝等器官急性衰竭。
本品常用量:0.3~1.0克。入丸散或研末服用。
(10)磁石:亦名靈磁石、煆磁石。為四氧化鐵與氧化鐵之混合物。性味鹹、寒。有鎮靜安神,平肝潛陽作用。動物試驗小鼠口服製磁石,對催眠藥異戊巴比妥有協同作用,能顯著延長小鼠的睡眠時間,對中樞有鎮靜作用。臨床應用鎮靜安神,用於心神不安,驚恐失眠,心驚怔忡,癲癇等。本品常與朱砂、珍珠母、當歸、龍齒、柏子仁、棗仁、茯神等配伍。
(11)龍骨:係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性味甘、澀、微寒。具有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收濕固澀作用。動物試驗20%龍骨混懸液給小鼠灌胃,能顯著增加催眠藥戊巴比妥鈉的催眠率,並有抗驚厥作用。臨床應用本品鎮靜安神,常用於心神不寧,健忘失眠,心悸多夢,睡中易驚醒,本品常與酸棗仁、牡蠣、珍珠母、遠誌、茯神等配伍。
常用量:10~30克,水煎服。
(12)琥珀:亦名血琥珀。為古代鬆科植物的樹脂藏於地下經久轉化而成的化石樣物質。具有鎮靜安神,活血化瘀,利水通淋作用。動物試驗琥珀酸能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並可大大增加鎮靜催眠藥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臨床用於鎮驚通竅安神。
常用量:1~2克。入丸、散。
(13)珍珠:亦稱真珠、蚌珠。珍珠為貝科動物合浦珠貝母、蚌科動物三角帆蚌等雙殼類動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性味鹹寒。具有鎮心定驚,解毒斂瘡,明目退翳作用。珍珠含95%以上碳酸鈣及少量氧化鎂、氧化矽、磷酸鈣、氧化鋁等無機鹽,並含多種氨基酸。本品能清心經之熱,有鎮心安神之功。
常用量:0.3~1.5克,內服或入丸散。
(14)珍珠母:本品為珍珠的蚌殼,其性味、功效、主治基本相同。但在臨床應用時本品用量宜大,水煎服。珍珠用量小。珍珠、珍珠母能鎮心安神,故適用於肝陽上亢伴有心神不安者尤為適宜。
常用量:10~3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
(15)茯神:為茯苓菌核生長中天然抱有鬆根者。性味同茯苓。性味甘、淡、平。本品有寧心安神之功,兼有利水滲濕,健脾作用。中氣旺,氣血充,心神得養則自安,專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健忘等。
常用量:10~15克,水煎服。
(16)福壽草:亦稱側金盞花、冰涼花、頂冰花。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側金盞花的帶根全草。主產於東北等地。性苦、平,有小毒。具有養心安神,清肝瀉火,利尿消腫作用。本品入心經,滋養心陰,而養心安神。動物試驗能抑製小白鼠自發活動,增加劑量可出現催眠作用。民間常用於心悸失眠,煩躁不安,頭暈目眩等,多與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等同用。
常用量:0.3~0.6克,酒浸或水煎服。
(17)睡菜:亦稱醉菜、瞑菜。本品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睡菜的葉和草。主產於雲南、貴州、四川及東北等地。性味甘、微苦、寒。本品具有安神除煩,健脾消食功能。入心經則清降心熱而除煩安神;入脾則甘助脾陽而健脾消食。本品南海民間食之,令人思睡,故稱睡菜,也稱瞑菜。臨床用於虛煩不眠,既清心熱而除煩,又能甘補心血而安神,故可治胸膈鬱熱所致虛煩不眠、心中懊之證,多與梔子、淡豆豉等配伍。
常用量:6~12克,水煎服。
有哪些單驗方治療失眠較好?
方1:炒棗仁10克,麥冬6克,遠誌3克。
功效:養陰安神、清心除煩。
主治:用於虛煩失眠、心悸、怔忡等症。
用法:水煎,於晚上睡前頓服。
方2:棗仁樹(臉皮)30克,丹參12克。
功效:寧心安神、活血養血。
主治:用於心煩、血瘀所致的頭痛、失眠等症。
用法:水煎1~2小時,分2次於午休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每日1劑。
方3:丹參15克,五味子6克,遠誌3克。
功效:寧心安神、養血滋陰。
主治:適用於心血虧虛所致的失眠。
用法:水煎,午休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
方4:夜交藤、生地各10克,麥冬6克。
功效:滋陰安神、清心除煩。
主治: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失眠。
用法:水煎,於午休與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
方5:朱砂0.6克,琥珀0.9克。
功效:重鎮安神、鎮心定驚。
主治:適用於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
用法:研末,睡前吞服。
注意:因朱砂含汞,此方不宜久用。
方6:珍珠母、石決明、淮小麥、夜交藤各30克,合歡皮、赤芍各15克,黃芩、柏子仁、麥冬、丹參各9克,沙參12克。
功效:平肝潛陽、寧心安神。
主治:適用於頑固性失眠、肝陽上擾、心神不寧者。
用法:水煎服。
方7:陳皮、桔梗、半夏、當歸、白術、茯苓、鬱金各10克,黃芪、黨參、枸杞子、棗仁各15克,淫羊藿25克,細辛3克,甘草6克,大棗5枚。
攻效:益氣溫陽,寧心安神。
主治:夜寐不寧伴氣短懶言、神倦肢軟、畏寒肢冷、陽痿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間隔5日再服第二療程。
方8:百合40克,夜交藤、麥芽各50克,白芍、蓮子心、生地各20克,鬱金、香附、連翹、甘草各15克,大棗8枚。
攻效:疏肝理氣,清熱安神。
主治:失眠、健忘、胸悶心煩、舌質紅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一般服10~12劑。
方9:麻油、芝麻、冰糖、蜂蜜、核桃仁、鮮牛奶各120克,大茴香、小茴香各12克。
攻效:溫裏、補脾、安神。
主治:失眠健忘、頭暈目眩、心情抑鬱、大便秘結者。
用法:先將芝麻、核桃仁、大茴香、小茴香研細末,然後加入麻油、冰糖、蜂蜜、鮮奶置於文火上,燉2小時左右,使之成膏,冷後收藏備用。用時每服核桃大一團,每日3次。
方10:黃精180克,枸杞子、生地、白芍、首烏連藤各90克,黃芪、當歸、黨參、炒棗仁各60克,麥冬、紅花、菊花、佩蘭、菖蒲、遠誌各30克。
攻效:益氣養陰,化濕安神。
主治:失眠多夢、頭昏眼花、肢軟神倦、心悸怔忡、頭痛胸悶、肢體麻木等症。
用法:將上藥用白酒6000毫升浸泡2~4周後過濾備用。每日口服3次,每次5~10毫升,或每晚口服1次,每次10~20毫升,連續服用4~8周。
方11:百合30克,法半夏15克,龍骨12克,玉竹9克,甘草5克,棗仁9克。
功效:養胃、寧心、安神。
主治:失眠伴胃脘痞悶不適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劑,必要時間隔3天再服5劑。
方12:丹參15克,五味子、石菖蒲、珍珠母各10克,夜交藤15克,旱蓮草、菟絲子、女貞子、生地黃各10克,合歡皮15克。
功效:交通心腎,養心安神。
主治:既能補腎,又能養心安神,使心腎交通,適用於失眠健忘,頭暈耳鳴,心悸腰酸者。
用法:可製成安神補心丸,每服10克,每日2~3次,或煎湯服用,每日2次。
方13: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桂枝、茯苓、龍骨各9克,牡蠣15克,生薑6克,大棗5枚,大黃6克,生赭石15克。
功效:疏肝健脾,安神寧心。
主治:鎮驚安神,調補平衡。用於心內煩躁的驚悸失眠。
用法:水煎,午休和晚睡前服用。
方14:龜板30克,龍骨、遠誌9克,石菖蒲、柏子仁15克,炒棗仁30克,夜合歡15克。
功效:寧誌、養心、安神。
主治:適用於老年血壓偏高,動脈硬化,失眠善忘,心悸頭暈,舌紅苔薄,脈細弦者。
用法:水煎,午休和晚睡前服用。
有效催眠經驗方有哪些?
方1:鎮心安神湯。生龍骨10~30克,生牡蠣30克,朱茯苓12克,丹參、棗仁各30克,合歡皮12克,夜交藤30克。
主治:失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鎮心安神。
療效:治療嚴重失眠症157例,顯效98例,占62%,好轉55例,占35%,無效4例,占3%。
注:本方適用於驚悸失眠,具有鎮心安神作用。如陰血虛加當歸、白芍、生地、龍眼肉;氣陰虛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陰虛火旺加生地、麥冬、川連;心火偏亢加川連(或蓮子心)、黃芩、麥冬;心肝火旺加川連、麥冬、梔子、丹皮;驚嚇加酒炒鬱李仁、生龍齒;肝鬱加四逆散。
方2:夜合湯。夜交藤、合歡皮、桑葚、徐長卿各30克,丹皮15克,五味子4克,甘草3克。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功效: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主治:失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兩次取汁100毫克,於睡前1小時服完。
療效:治療40例,結果痊愈34例(能睡7~8小時),好轉6例(能睡4~6小時)。
注:臨床實踐證明,本方連服10~20劑即痊愈或顯效。同時在臨床應用時可隨症加減,若心脾兩虛者,加黨參30克;心膽氣虛者,加酸棗仁9克;心腎不交者,加黃連6克。
來源:《陝西中醫》(2)1988。
方3:清膽安神湯。陳皮4.5克,清半夏、茯苓、竹茹各9克,枳實3克,炙甘草、石菖蒲各6克,吳茱萸炒川連1.5克。
功效:清膽豁痰安神。
主治:失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療效:屢用效佳。
注:本方是已故名醫嶽美中教授之驗方。失寐,亦稱不得眠。究其機製,無外虛實兩端。虛證當分外感內傷;實證,即《黃帝內經》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由於食滯胃脘,釀成痰熱,壅遏於中,痰熱上擾,以致臥不得安。本方係以溫膽湯化裁而成,方用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石菖蒲以理氣化痰,吳茱萸炒川連、竹茹清心降火,泄肝膽之熱,肝膽除熱,氣順痰消,則寐自安。本方適用於肝膽餘熱挾痰上擾,臥不得安、煩躁、脘滿、口幹而不欲飲,左關脈滑,舌苔黃厚。頗見效驗。
來源:《浙江中醫藥》(1)1979年。
方4:清肝寧心湯。鉤藤15~30克,丹參30克,生珍珠母20克,夏枯草、酸棗仁各15克,合歡皮12克,炙甘草3克。
功效:清肝解鬱,養心安神。
主治:神經衰弱,症見頭暈、失眠、多夢。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1次在睡前服完。
療效:治療觀察65例,病程多在3年以內,3年以上者為12例。結果痊愈44例,好轉13例,無效8例。
注:本方為彭述憲老中醫經驗方。本方在應用時可隨症加減,如心火盛者,加黃連3克、蓮子心2克;納差者,加麥芽、佛手各9克。
來源:《千家妙方·上》。
方5:活血眠通湯。三棱、莪術、柴胡、炙甘草、白芍、白術各10克,酸棗仁12克,當歸、丹參各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功效:疏肝寧心,活血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於午飯後及晚睡前各服1次,4周為1個療程。
療效:治療112例,服藥2~8周後,結果痊愈30例,顯效45例,好轉29例,無效8例。服藥時間最少1周,最長8周,平均為3周。
來源:《四川中醫》(10)1987年。
方6:補心安神膏。黃芪60克,黨參30克,沙參、生地、當歸、赤芍、白芍各60克,阿膠30克,黃芩20克,川黃連10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金櫻子、五味子各60克,遠誌肉30克,生牡蠣、珍珠母各80克,焦麥芽、雞內金、桑葚各50克,鮮葡萄2500克,鮮蘋果400克(切片),蜂蜜150克,冰糖60克。
功效:健脾安神,養血寧心。
主治:勞倦思慮太過而致心脾兩虛的失眠,或伴脾虛食滯者,可見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納食欠佳,麵色少華,大便秘結,舌淡,脈細弱等症。
用法:將前20味藥除阿膠外共入鍋內,加水煎煮4小時,去淨藥渣,置文火上濃縮,加鮮葡萄和蘋果,再煎。再去淨渣,加蜂蜜、冰糖徐徐收膏,同時將阿膠化於膏內,攪勻,以滴水成珠為度,儲於瓶中。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化服。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效驗。
注:本方是北京名醫趙紹琴自創驗方。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氣;女貞子、旱蓮草、金櫻子、桑葚、五味子滋補肝腎,以達滋補心陰之效。此即“虛則補其母”。當歸、赤芍、白芍、川芎、阿膠養血;生牡蠣、珍珠母重鎮安神;沙參、生地、鮮葡萄、鮮蘋果、蜂蜜生津增液,濡潤大腸,對老年血虛便秘之人,尤為適宜。“胃不和則臥不安”,方中又在大量滋補藥中加入焦麥芽、雞內金、遠誌、黃連、黃芩,一則可防補藥滋膩礙胃,二則可消胃中積滯,疏理腸腑。全方有健脾安神、養血寧心之功。臨床對用腦過度、失眠、飲食不佳、大便秘結的患者頗有效驗。
來源:趙紹琴《名醫治驗良方》。
方7:增眠合劑。黨參15克,白術、茯神各12克,當歸10克,炙棗仁、丹參、首烏各15克,黃連6克,法半夏9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龍齒、合歡皮各20克。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寧神,佐以滋陰清火、交通心腎。
主治:徹夜不眠,或睡後易醒,不能入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療效:治療45例,結果臨床治愈40例,無效5例(合並慢性支氣管炎)。
注:本方為張敬庵老中醫經驗方。不寐有虛實之分,實證,祛其邪則神安,虛證,應審其虛之所在而調治之。臨證詳辨,方能無誤。本方適用於心脾血虛,陰虛火旺所致的多夢易醒,甚至徹夜不眠,心悸健忘,麵色少華,頭暈耳鳴,口幹心煩,嘔惡納差,舌淡苔薄,脈數。驗之臨床,療效滿意。
來源:《綿陽地區老中醫經驗選編·二》。
方8:寧心安神湯。生地、丹參各20克,炒酸棗仁50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3克,遠誌10克。
功效:滋陰養血,寧心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虛熱內擾之失眠。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等均可應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佳。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