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認識骨質疏鬆症的危害(3 / 3)

女性從停經開始,每年丟失的骨量比青春期增加2%~3%。男性由於雄激素在55歲以後才開始緩慢減退,加之男性青春期在雄激素的影響下,骨骼健壯,肌肉發達,骨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大致相同的年齡開始骨量減退,而骨含量的基礎卻不一樣。女性由於絕經的因素加快了骨量丟失的速度,從而使女性較男性更容易也較早出現骨質疏鬆症,且發病率比男性高出2~6倍,程度也比較重。

8.骨質疏鬆症與年齡有何關係

我聽說患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比較多,但也有一些中青年人也會得這個病。請問專家:這個病的發生和年齡有關係嗎?

年齡是影響人體骨礦物質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人的一生中,骨組織在不斷地更新,老的組織不斷被吸收消失,新的骨組織不斷形成和重建。骨量隨年齡變化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人從一出生到20歲,骨礦物質含量會隨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骨組織的形成速度快於吸收。骨的有機成分逐漸減少而骨礦含量不斷增加,使骨骼逐漸變得致密、堅硬。這一時期稱骨量增長期,骨量年增長率為19%~22%,男性快於女性。20~30歲,骨的吸收與形成趨於平衡,骨量增長逐漸減慢,這一時期稱骨量緩慢增長期,骨量年增長率為05%~1%。30~40歲,骨量達到一生中的峰值,並維持相對穩定,稱骨量峰值相對穩定期,維持5~10年。女性40~49歲,男性40~64歲,骨量開始緩慢減少,稱骨量丟失前期。女性50歲以後的5~10年內,特別是婦女絕經期以後,血中雌激素、降鈣素、維生素D的活性代謝產物的濃度下降,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以致骨量急劇流失,年骨量丟失率可達15%~25%,稱骨量快速丟失期。此期間,男性不存在骨量快速丟失現象。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量的丟失又趨於緩慢,一般年丟失率為05%~1%,與絕經期前水平相當,骨變得越來越脆弱,稱骨量緩慢丟失期。

9.女性與男性骨質疏鬆症有何不同

我看了一篇報道說骨質疏鬆症女性患者較多,特別是女性絕經後較為常見,但是老年男性也會患上這個疾病。請問專家:女性與男性骨質疏鬆症有何不同呢?

女性與男性骨質疏鬆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骨折發病率:女性骨質疏鬆症患者,骨折多發生在45歲以後,以橈骨下端骨折為主;男性髖部骨折出現較女性晚5~10年。男性椎體骨折發病率大致是女性的一半,女性中該骨折在絕經後突然增多,男性則表現為75歲以後發病率突然上升。

(2)峰值骨量和骨丟失:男性峰值骨量雖超過女性,但無論是脊柱還是四肢骨骼的峰骨密度均與女性相仿,所以男女骨量的差別主要在於骨骼大小和厚度。男性密質骨骨量丟失雖不如女性明顯,但男性和女性鬆質骨丟失速度相差不多。女性骨丟失以骨吸收增強為主,男性以骨形成減少為主。

(3)發病機製:女性骨質疏鬆症主要與女性絕經後雌激素水平降低有關;雄激素水平的下降是導致男性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

10.青少年也會患骨質疏鬆症嗎

醫生說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但是聽一個朋友講,他家上中學的孩子現在也患有這個病,還經常給孩子補鈣呢。在我的印象中,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人在生長衰老過程中並發的一種疾病。我很納悶,青少年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怎麼也會患這個疾病?

青少年也會出現骨質疏鬆症,但是青少年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遠低於老年人,而且有其自身的特點,屬特發性骨質疏鬆症的一種,男女均可發生。造成青少年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佝僂病:這種病的發生是由於孕婦在懷孕期間攝取鈣質過少及維生素D缺乏,或哺乳期喂養方法不當,或由其他原因導致鈣、磷比例失調而繼發的骨質疏鬆症。

(2)腎病:如腎功能衰竭、腎移植術後等原因造成鈣、磷從體內丟失過多,導致骨質疏鬆症。

(3)消化係統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胰功能不全、膽管瘺、胃腸部分切除術等導致鈣、磷吸收障礙及維生素D缺乏。

(4)遺傳性疾病:如假性維生素D缺乏、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造成的骨骼代謝異常。

(5)藥物:服用某些藥物導致骨質疏鬆症。如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引起骨質疏鬆症,抗癲癇藥引起的骨質疏鬆症等,這些藥物可幹擾維生素D的代謝過程,不利於骨骼的形成。

因此,青少年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避免過早地發生骨質疏鬆症,如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關鍵是預防原發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