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又字樸存,湖南湘陰人。他21歲中舉,但此後一連三次進京趕考,卻次次名落孫山。從此,他改弦易轍,“絕意仕進,究心經世之學”,從研究地理學人手,進而研究邊疆問題、對外關係,以及政治、經濟和國計民生的各種學問。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終於達到了“體察人情,通曉治體”,“談天下事,了如指掌”,被譽為“近日楚材第一”,甚至連大名鼎鼎的林則徐也“詫為絕世奇才”。
左宗棠學成後,曾在湖南巡撫秉章身邊作過一段幕僚,後在曾國藩手下幫辦軍務。因戰功赫赫,2年後晉升為浙江巡撫。隨後,又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授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封一等伯、二等侯,聲名十分顯赫。
一、愛國憂民
1871年,俄國出兵占領了我國新疆的西部重鎮伊犁,並從此步步為營,陸續侵入北疆、南疆大部分地區。當地百姓慘遭燒殺搶掠,生活在水深火燒之中。對此,權臣李鴻章不但無動於衷,還在朝廷大放厥詞,說:“新疆距內地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要收複新疆,就得花大筆錢財,得不償失!另外,和俄國人交涉也頗費周折。”因此他主張放棄新疆,以便集中精力平定內地。
左宗棠獲悉後義憤填膺,立即上書批駁李鴻章的賣國言論。他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堅決不能放棄。如果放棄新疆,則不僅甘、陝暴露在敵人麵前,而且內、外蒙古和山西也不得安寧,連北京也將受到威脅。西北和北京的關係,如同手指和臂膀相連一樣,是個完整的整體,不能分割。”還主動請纓,要求帶兵出征,拚殺疆場,收複伊犁和整個新疆。
在左宗棠堅決要求下,加上朝中主戰派的一致努力,朝廷決定采納他的意見,並命他於1876年春揮師西進。
這時,他已經67歲了。左宗棠率軍離開蘭州後,經河西走廊向新疆進發,並在肅州(今酒泉)召開了各路將領會議。他根據當年“究必經世之學”的收益,首先向諸將介紹了新疆的山川地形和曆史沿革,以及風土人情及注意事項;接著,就軍事部署一一做了具體安排;隨後,舉行了隆重的祭旗儀式:將士們在莊嚴的“左”字大旗下宣誓: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誓與敵人奮戰到底,一定收複祖國河山!
為使新疆百姓盡可能地免遭戰爭之苦,左宗棠還特別強調:“此次進軍,是打那些入侵者,不打維吾爾等族老百姓。我軍所到之處,不準奸淫搶掠,不許胡亂殺人;對百姓,隻分是否愛國,不分哪個民族!”
大軍到達新疆後,當地百姓見其軍隊紀律嚴明,處處遵照左宗棠這一命令行事,無不由衷地高興。大家競相為他們帶路,送情報,支援食物,甚至還直接上戰場協助殺敵。在各族人民支持下,清軍很快便收複了除伊犁之外的整個新疆。為保證祖國的統一,左宗棠又親自趕赴最前線。他命人帶了口棺材隨軍運行,以表示不收回伊犁不生還的決心和勇氣。在他豪邁氣概的鼓舞下,全軍士氣倍增,而俄國入侵者卻聞之而嚇破了膽。
然而,腐敗的清廷卻擔心對俄作戰會鬧得不可收拾,便急急下令召回了左宗棠。此後,伊犁雖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卻讓俄國割走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和北疆一部分地區。
二、清正廉潔
左宗棠雖為名將,身膺封疆大臣,但他一向嚴於律己,始終保持著清廉儉樸的作風。
在他西征新疆時,他一直堅持住營帳,從來不住在公館裏。身上穿的常常是件布袍;有時出帳遇到兵勇開飯,便和他們一起用餐。
在左宗棠進軍西北攻打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時,他的湘陰老鄉蔣凝學正任蘭州道。他見左宗棠年事已高,在軍中生活不便,特意稟請左宗棠去蘭州城住總督衙門。左宗棠堅辭不受,還坦誠地表示:“前敵諸軍冒雪履冰,袒臂鏖戰,本爵大臣運籌中閫。鬥帳雖寒,猶愈於士卒之苦也。”此後,左宗棠又先後到肅州、哈密督師,地方官基於西北荒原自然環境惡劣,天氣變化無常,也都極力勸他住進公館裏。一如既往,他同樣予以回絕,依舊住在營帳中。
左宗棠曾親口對人說:他“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處處關照了其他人。
左宗棠以廉為寶,從來不收取任何人的賄賂。即使在他領兵征戰勝利後收到朝廷的賞銀,也總是“悉與將士共之”。一旦發現哪位屬下家中困難,又慷慨解囊相助。有一次,他聽說部將劉典將俸祿存在家鄉一個店鋪裏,結果店鋪倒閉了,致使其全家老幼無以為養,便馬上從自己的薪俸中劃出同樣一筆款項,作為劉典一家的生活費用。不久,劉典病故,他又承擔起了劉典的全部喪葬等費用。僅此一次,即用去他大約6000兩廉俸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