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蔭(1798~1865年),字椿年,號子懷,安徽歙縣人。道光壬辰(1832年)進士,曆仕道光、鹹豐、同治三朝,曾任監察禦吏、戶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和禮部右侍郎等職。在晚清吏治腐敗的情況下,他算是官員中清正精幹的一員。
一、清儉樸約
據史載,王茂蔭自幼刻苦好學,嚴於律己,為人也很忠厚。他“髫齡入塾,晨入暮歸,或起稍遲,同學有先人塾者,其必哭泣自責”。長大後,與人論及處世,又常說:“凡人壞品行,損陰騭,都隻在財利上,故做人須從取舍上起……有誌者須極力持守,方可望將來有成。”
王茂蔭居京做官數十年,一直保持著清儉樸約的作風。史書上說:他“攜眷屬至京師僅一年餘耳,其餘月日,皆孑身獨處”。其問,在北京宣武門外有個歙縣會館,他將那兒當成了家。這種恬淡、寡欲的生活,是在朝大臣中罕見的。有關資料還載道:在他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不但不貪不占,反而將自己的俸薪常常用以救助貧苦人,致使其“家未嚐增一瓦一隴,粗衣糲食晏如也”。在故鄉,他的家坐落在一條小弄堂裏,門口隻有兩個石鼓,根本不像官家的住宅。直到他去世後,也隻是遺下一個祖傳的普通住宅。他的後裔們在當地無任何田產,不得不長期以變賣書籍為生。
也正因此,史學家繆荃孫在纂錄《續碑傳集》時說:“海內稱大臣清直者,必曰王公。”
二、直言敢諫
王茂蔭剛正不阿。他平時關切時弊,在擔任禦史期間“憂時最切”,常常說些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當時,鹹豐皇帝大部分時間攜帶嬪妃住在京郊圓明園,很少過問朝政,廷臣們也都不敢勸阻他。王茂蔭卻多次“犯顏諫勸”,直言不諱。有一次,鹹豐帝又準備避開京城耳目,悄悄去圓明園。王茂蔭聽說後,立即寫了一封名為《請暫緩臨幸禦園折》的奏章,說:“今日公私之困亦至極矣,此時惟聞聖躬憂勤節儉,尚可慰饑軍。”鹹豐帝發現他那“未成之事”竟被王茂蔭“揭穿”,一氣之下,親筆批道:“道路傳聞,率行人奏,殊非進言之道。王茂蔭身任大員,不當之無據之詞登諸奏牘,著交部議處,原折擲還!”
盡管如此,王茂蔭仍不氣餒。不久,他又針對鹹豐帝拒諫而造成“臣下眾口緘言”的局麵,再次上書說:“前之言者見多,而今之言者則見少,蓋臣下敬畏大威,非誘之使言,即多有不敢言者……臣等有難言之隱,蓋懾於聖怒而見斥者。”好在這一次鹹豐帝沒有惱火,還裝出了一副從善如流的樣子,讚許他“持論切當,與朕心相符合”。實際上,這是因為太平天國的義軍已席卷了南方多省,鹹豐帝基於“時事危急”,不得不斂容止怒而已。
三、改革貨幣
王茂蔭在道光朝曾任戶部司員。他見清政府日益嚴重的財政困難,遂“曆考古來圜法利弊,悉心研究,積思十餘年”,並於鹹豐元年(1851年)向政府提出了《條議鈔法折》,希望進行貨幣改革,以便有所補救。鹹豐帝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采納了他的建議,並擢升他為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成為清政府財務和貨幣事務的主管官員之一。
按照王茂蔭的方案,是由政府發行一種由銀號出資替政府負兌現責任的紙幣,並要“先求無累於民,而後求有益於國”,意思是:要嚴格防止通貨膨脹。但在實際運行中,朝廷卻不顧他的本意,不考慮商人和一般老百姓的利益,也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隻求如何緩和政府的財政危機,減輕政府眼前的負擔。結果,由於大量印發鈔票,出現了王茂蔭一開始就擔心的貨幣膨脹。
其間,為及時扭轉時局,王茂蔭也提出過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但一個也沒有被采納。相反,一些王公大臣還將貨幣改革中出現的一係列問題,統統加在了王茂蔭頭上。剛愎自用的鹹豐帝也將王茂蔭一頓怒斥,隨後將他調離戶部。
四、身後得名
王茂蔭遭此打擊,心情十分鬱悶。雖然不少知己對他予以同情,但更多的是看風使舵的小人說他“咎由自取”。他迫於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境遇,於鹹豐八年引疾以退,移寓於廣渠門去玉清觀外一處小房子裏。
鹹豐死後,慈禧太後與議政王奕主持朝政。他們為了安定局麵並美化自己,陸續起用了一批頗負盛名的先朝老臣。由於王茂蔭素以“誌慮忠純,直言敢諫”著稱,遂被任命為都察院左侍郎禦史,第二年又調補吏部右侍郎。可是,王茂蔭卻因長期積慮成疾,身心俱憊,在同治四年(1865年)病故。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王茂蔭當年的貨幣改革方案卻被俄國使節傳到歐洲,引起了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高度重視。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的一個附注中寫道:“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折,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嚴厲申飭。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可是,王茂蔭不但是《資本論》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國人,而且受到了馬克思的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