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祖籍福建莆田,生於福州西門街。他4歲進私塾,7歲會作文,14歲考中秀才,20歲中舉,26歲獲賜進士出身,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躋身官場。
林則徐曾做過7年京官。其間,一次赴江西擔任鄉試副考官,一次赴雲南擔任鄉試正考官。隨後,開始到地方任職。他先任江南道監察禦使、杭嘉湖道,繼而任江蘇按察使,接著任陝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爾後升任湖廣總督。
一、選賢任能
在《林則徐集·奏稿》中有句閃光的語言:“立政之道,察吏為先。”林則徐無論擔任地方考官,還是後來身為欽差大臣,都十分注重對官吏的考察和任用。
當時,在科舉方麵存在著嚴重的不正之風;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為使自己的子弟出人頭地,千方百計地拉關係、走後門。林則徐對此深惡痛絕,及時地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杜絕任何營私舞弊的發生,選拔了一大批忠君愛民又富有真才實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林則徐也很注意對人才的物色和考察。《瞑庵雜識》一書中就記載著這麼一段話:林則徐“每見客必先問其生平、技能、嗜好與所過山川風俗、所交豪傑。退即令記室籍之,四人專司其事。齋中置大櫃、函子箱十八,分省以藏籍。凡所資考,按籍厘然”。在《林則徐年譜》中,也寫道:林則徐“接見僚屬紳士,必旁谘博采,屏後小吏備書其語,每日每人皆如是。公因互證其異同,以分其人之誠偽、事之是非”。
當時,南方籍的小京官們成立了一個“南詩社”,定期聚集在北京宣武門南一個四合院飲酒賦詩,縱談古今。林則徐每有機會,也總是參加那兒的活動,籍以發現更多的人才。
此外,林則徐對其身邊的人及其家屬,也留心觀察和培養。如老友龔麗正的兒子龔自珍、僚屬魏邦魯的兒子魏源,都受過他的教誨和扶持。後來,他們都考中了進士,多有建樹。其中,龔自珍官至禮部主事,著有《龔自珍全集》,他那“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魏源官至高郵知州,著述更豐,尤其是他根據史誌和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誌》編著而成的《海國圖誌》,曾一度風行朝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二、惠及四方
林則徐一生曾任經十省轄千縣。無論在哪兒,他都堅持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在河南,他見洪水泛濫,成千上萬的百姓無家可歸,立即輕車簡從,親自趕到重災區蘭考現場辦公,幫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很快回到了故土。當他發現河南巡撫琦善督修河工的種種弊端,又馬上建議朝廷查封料販囤積的河工材料,平價收買,以供河工之需。結果,確保了一方安寧。
在江浙,他不僅帶領百姓修海塘,興水利,而且倡導改良稻種,更新技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他還針對實際情況,奏請朝廷減征漕賦,革除漕運弊政;並創造性地實行起“鹽票”製度,從而打擊了不法商人,增加了國家的鹽稅收入,大大方便了人民生活。尤其是江蘇遭受嚴重的水災後,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曾一度包圍了鬆江官府,強烈要求減免租賦,發放救濟。時為江蘇巡撫的韓文綺競連夜調兵遣將,準備以武力予以鎮壓。林則徐聞訊後急忙前去勸阻,並親赴鬆江安撫災民,布置救災,從而緩和了一觸即發的嚴重局麵,使成千上萬的饑民免遭殺戮。接著,他又組織起各種救災活動。出錢收養了一些孤兒和孤寡老人;動員非災區人民接濟災區貧困戶;諭令米行、店鋪平價售糧;而對趁火打劫的地痞惡霸和貪官汙吏,則予以堅決打擊。因此,百姓們一致稱頌他有海瑞之嚴峻、周忱之幹略、湯斌之公平,將他譽為“林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