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紀曉嵐到河間府參加童生試,考官三年前剛中舉,正躊躇滿誌,聽說這個紀曉嵐就是有名的小神童,便有心要考較考較他的才思。考官出了一句上聯:“十歲玩童,豈有登科大誌?”誰知紀曉嵐不但絲毫不膽怯,而且反唇相譏,對了一句下聯:“三年經曆,料無報國雄心!”考官聽了,心中不悅卻又無奈,猛然抬頭看見門上貼著的門神,一句上聯脫口而出:“門上將軍,兩腳未曾著地。”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看這“神童”對得如此工整巧妙,心中歎服。
半年之後,這位考官升任河間太守。這天路過崔爾莊頭的官道,看見路邊有一群小孩正在玩耍,恰巧他們玩的球打進了轎子,太守身邊的衙役厲聲喝斥,嚇得一幫小孩四散而逃。隻有一個小男孩不但沒跑,反而上前攔轎索球,太守仔細一看,認出他正是紀曉嵐。紀曉嵐此時也認出了這位太守就是他參加童生試時的主考,於是上前施禮問好。太守晃一晃手中的球說道:“好吧,我給你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得出,就把球還給你。”紀曉嵐笑著答道:“請大人指教。”太守說道:“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紀曉嵐脫口而出:“太守兩千石,獨公……”最後一字卻遲遲不說出口。太守訝然追問:“獨公怎樣?”紀曉鳳笑答:
“太守大人如果把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假如不還……”
“不還怎樣?”“那便是。獨公貪啦!”太守聞此言,哈哈大笑,心想這孩子聰慧狡器,膽大過人,將來必成大器,心中高興,便將球還給了紀曉嵐。
時光飛逝,紀曉嵐在後來的童試、縣試、府試、科試中連戰連捷,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中解元。但乾隆十五年,紀曉嵐的生母張氏去世,紀曉嵐因服母喪,錯過了兩次參加會試的機會。直到三十一歲時,紀曉嵐才等到了機會。他連闖三關高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二、初入翰林
紀曉嵐得人翰林,自然春風得意,他雖不善交際,但也常到幾位前輩府上行走,在他們的指導下,學問日長,閱曆漸深,很快地適應了官場生涯。但紀曉嵐自幼喜歡恃才逞強,雖已迸人官場,這一性格仍未改變。
一天,紀曉嵐和劉墉等幾位文友聚會,劉墉提出要集詩對句,各位文友一致讚同,幾聯對出以後,人們慢慢地失去了興致。因為這種應酬之作,早已是這幫才子的老生常談,可以說個個都是行家裏手,毫不耗費心力。這時劉墉想起了一件事,對大家說道:“大柵欄的一家剃頭店掌櫃,前日到我府上請題願額,我為他寫了。整容堂三字,卻一時沒有想出上好的對聯,煩勞諸位兄台代為撰洪。各位意下如何?”劉墉話聲剛落,紀曉嵐便答道:“石庵兄,繳有一現成聯語,寫出就可應付了。”說完他就吟出了這副對聯:“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大家聽了,齊聲叫好,隻是嫌他對得太快。這時,又一個人說道:“我也有一聯,雖不如紀兄之聯工巧,但作為剃頭店的門聯來用,卻也使得。”此聯便是:“不教白發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麵生。”大家也很欣賞這副聯語,正要請劉墉寫出。紀曉嵐卻又道出一聯:“到來盡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眾人雖覺此聯甚妙,但嫌紀曉嵐隻顧自己逞才,不管他人顏麵,心中都有些不悅。不過紀曉嵐脫口對句的事情也一時傳為佳話。
這年冬天,正逢紀曉嵐在南書房當值,一位太監總管走進來。他聽人談論過新科翰林、河間府的紀才子,便走到紀曉嵐身邊,上上下下地打量起來,看他身材魁偉,英俊瀟灑,不像人們傳說的談諧滑稽的樣子。但看他身上穿著皮袍,手裏卻拿著一把折扇。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雅好,不少文人學士都是這樣,本不足為奇,但大冬天的,手裏拿著把扇子,實在有些好笑,便上前衝紀曉嵐笑了一笑,操著南方口音說:“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談否?”紀曉嵐聽了總管的話,看看自己的打扮,也覺得有些滑稽。但他慣於恃才戲謔別人,哪裏肯讓別人開玩笑?正要出言回敬,忽然明白這老太監是給自己出了一聯,裏麵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想到這裏,站起來假作恭敬地施了一禮,說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南書房裏立即爆出一陣哄堂大笑,老太監被戳到痛處,哭笑不得,十分難堪,苦笑著指點了紀曉嵐幾下,卻又沒說出什麼話來,轉身悻悻而去。
自此,紀曉嵐在朝中不僅才名遠揚,而且他好用文才戲弄別人的名聲也傳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