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看乾隆催促如此急切,欲擒故縱,更不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笑道:“哪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與國朝相比。依老臣看來,堪當此任者已侍奉聖上多年,也深得聖上垂愛,隻是這位才子遠離聖上幾年,聖上一時想不起來罷了……”說到這裏,劉統勳又故意十分惋惜地歎了一口氣。

乾隆看劉統勳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繞彎子,便又催促道:“老愛卿,此人是誰?你快快為朕奏來!”

劉統勳這個時候才說:“聖上操勞國事,日理萬機,此人又久居邊塞,所以聖上一時想不起來啊!這人就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當過侍讀學士的紀曉嵐啊!”

乾隆聽劉統勳這麼一說,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後問:“老愛卿,難道你是有意為他說情來啦?”

劉統勳連忙下跪,說:“聖上明鑒,臣蒙聖上恩寵,處以高位,自當鞠躬盡瘁,報效萬歲隆恩。幾十年來,臣以國事為重,忠心耿耿,今萬歲爺求賢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沒了人才,豈非罪在不赦?臣嚐思古人尚能‘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今吾皇萬歲乃賢明聖主,廣開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陳。紀昀雖是臣的門生,但他更是聖上的寵臣。中進士之後,他恭敬侍上,深得聖上嘉許。此後坐‘漏言’案發戍烏魯木齊,乃聖上英明,愛惜英才,免其死罪,寬大至極。他在西域軍中也勤奮不已,並深為往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負聖上隆恩!”劉統勳侃侃奏來,入情入理,乾隆聽著不由得頻頻點頭。

這三年的時間,內廷中沒有紀曉嵐往來走動,乾隆總感覺缺點什麼,遇有許多事情時常著想要是紀曉嵐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詩、聯屬和之時更感到如此。

但乾隆也有他難言的苦衷,不好將紀曉嵐馬上召回京城。自從動了纂修《四庫全書》的想法之後,乾隆也在想,由紀曉嵐主持總纂恐怕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了。現在劉統勳奏請,正中下懷。乾隆於是順水推舟,說道:“看在老愛卿的麵上,朕赦紀昀回京。”

於是,乾隆頒下詔書,要紀曉嵐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紀曉嵐回到了北京,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四庫全書》的編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間的一樁盛舉。對劉統勳來說,他於《四庫全書》最大的貢獻倒不在於他擔任正總裁,而在於他推薦了一個很好的總纂官。因為劉統勳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劉統勳之死和劉墉的繼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劉統勳黎明入朝,至東華門外,猝死在轎內,時年七十五歲。

乾隆皇帝親自前去吊唁,因為劉府大門矮小,他的轎子去掉頂蓋後才得以進入。乾隆皇帝十分感動,回到皇宮,流涕對諸臣說:“朕失一股肱!劉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後特贈諡“文正”。

中國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死後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據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評判,並根據這個評判給出相應幾個字的諡號。一般的大臣都是兩個字,武將的第一個字是“武”,如嶽飛死後的諡號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個字一般是“文”,第二個字則有些區別。

“文正”一詞是清朝皇帝對於官員評價最高的諡號。文正,按諡法:道德博聞曰文(清朝時有個規定,諡號曰“文”的人必須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須在翰林院做過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說,能夠被賜予“文正”的官員,生前不僅德才兼備,而且要恪盡職守、忠君愛民。整個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說,劉統勳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諡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實心為朝廷辦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鴻章、林則徐等。有武績的大臣可以諡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劉統勳去世後,乾隆皇帝想起了劉統勳一家三代(劉必顯、劉、劉統勳)一百二十多年來對大清朝的貢獻,又想起了劉家的第四代劉統勳的兒子——劉墉,正式決定一旦等劉墉三年守孝期滿,就將長期外放為官的劉墉調至自己的身邊做事。這之後方有君臣倆之間嘻笑怒罵的逗弄及彈劾皇帝等極度荒誕的種種傳聞,真真假假,都被編入相聲、電視劇中。這是一個曆史契機,隱藏了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