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鄭板橋和山東其他一些縣令到濟南議事。有關方麵按照慣例,又在趵突泉舉行了隆重的晚宴。當鄭板橋看到那些開懷痛飲的官員和濃妝豔抹的妓女依偎在一起的怪態,心中十分厭惡。恰在此時,有人起哄讓他當場寫詩助興。他不假思索地拿起筆來一揮而就,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隨後,吐出了一口長氣。眾官員興衝衝趕過一看,頓時氣得臉色鐵青,拂袖而去,宴會也隨之不歡而散。原來,那紙上寫的是:

原原本本豈徒然,靜裏觀瀾感逝川。

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辨識清泉。

該詩的意思是:貪官妓女這般胡鬧,使趵突泉深受汙染。當這裏的水流到海邊定像鹵水一樣混濁,誰還知道它是從清泉裏冒出來的呢!

鄭板橋在範縣當了5年知縣後,又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做了7年知縣。濰縣瀕臨渤海,盛產食鹽,素有“小蘇州”之稱。

但在鄭板橋7年的任期中,卻有4年先後發生了嚴重的旱、蝗、水災。為拯救百姓,他一麵向上據實稟報災害,請求朝廷調撥錢糧賑濟;一麵積極采取措施,竭力安撫災民。諸如:以工代賑,讓饑民興修城池、道路,“就食赴工”,從而解決了一大批人的吃飯問題;下令讓“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飼之”,使一些不能“就食赴工”的老弱之人得以充饑;還“盡封積粟之家,責其平糶”,從而平抑了糧價,安定了民心。其間,鄭板橋還帶頭節衣縮食,捐贈自己的官俸,用以賑濟災民。

鄭權橋曾為一位巡撫畫了一幅畫,名為《風竹圖》,並題詩曰: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乾隆十七年(1752年),60歲的鄭板橋又因賑災惹怒了上司。上司無中生有,硬說他貪贓枉法,下令免了他的官職。他買來三頭毛驢,一頭鋪上墊子,準備自己騎坐;一頭馱著心愛的書和琴;一頭讓一個小夥子騎著在前麵帶路。臨行時,濰縣的百姓們傾城相送。他戴著風帽,身穿氈衣,當著眾人的麵,對來接任的新縣令說:“我鄭板橋因‘貪贓’被免官。今天我走了,行裝是輕便簡單的。諸位君子是清官,情操高尚,被上司器重,來此任職。將來,你們離職時,帶的行裝恐怕不會比我再少吧!”說罷揚鞭上路,向揚州而去。

在揚州,鄭板橋因為生活貧困,不得不重操舊業,繼續賣畫。但他賣畫隻求能夠維持生計,不圖發財致富。他曾明確表示:“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此,達官富人想得到他的畫,是非常困難的。

鄭板橋享年73歲。許多年來,他的人品、政績,也像他的詩、書、畫一樣,一直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