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1700~1773年),字延清,號爾純,山東諸城人。其父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由知縣累遷至四川按察使(負責一省司法事務的官員),是當時以清廉聞名的少數官員之一。劉統勳受其父影響,自幼刻苦讀書,注重品德修養。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從此步入仕途。他一生都在中央機構任職,曾做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軍機大臣,還曾任協辦大學士和大學士,兼管過數部衙門,並一度受命為上書房總師傅,是清朝名相之一。

一、自奉節儉

劉統勳任官數十年,一直是自奉節儉。即使做了大學士,也依舊省吃儉用。史書上說,他“所服朝珠無值十金以上者,故綆斷即棄之,不更拾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劉統勳奉旨前往開封視察。按照當時的慣例,像他這樣身為大學士的欽差,都是鳴鑼開道,衛士護從,前呼後擁,威風凜凜。每到一處,地方官員還需接風洗塵,設宴餞行,不知花費多少銀兩。

但是,他“所挈隻二奴,用驛馬不過六七匹”,還命令各級官吏不要迎送。這一舉措,曾一度震驚朝野,傳為佳話。大名鼎鼎的國史館纂修官洪亮吉曾專此寫道:“使皆如公挈二奴,用馬六七,又事事不過令甲,則民生吏治困壞,豈至此哉?”

為節省迎送之花費,減去百姓負擔,同時又便於了解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劉統勳還特別喜歡微服私訪。他曾數次奉派審理官員貪黷案,經常出典各省鄉試,三次督修黃河潰堤,一次主持疏浚運河,還長期署理河道總督。其間,大都裝扮過往各類行人深入百姓之中,和他們同甘共苦,幫他們分憂解難。

劉統勳死於上朝的途中,據史書記載,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的一天黎明,“至東華門,輿微側,啟帷則已瞑”。乾隆帝聞訊,“親奠其宅”,發現他家“門閭湫隘”;入室一看,“見其儉素,為之慟”。這也充分說明:劉統勳的節儉,是一貫的,時時事事皆如此。

二、為政清廉

劉統勳一向為政清廉,從不收受任何人財物之類。有一次,有個用錢買官當了“資郎”的人於深夜帶著厚禮登門拜訪劉統勳。守門人通報之後,劉統勳拒不接見,並讓門人轉告來者“明日再議”。第二天一早,劉統勳當著許多人的麵,傳那“資郎”入見。他說:“昨夜不見,是老夫之過。然而深夜叩門,恐怕不是賢者所為吧!”那“資郎”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句囫圇話。劉統勳遂又大聲訓斥道:“明人不做暗事。今後,有什麼要說的話,就當著眾人說清楚,決不許偷偷摸摸到家中搞名堂!”

劉統勳擔任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期間,他的一位老友的兒子出任湖北巡撫。這位老友為利於兒子仕途亨通,讓仆人給劉統勳送去了1000兩白銀。劉統勳十分理解老友的用意,但又不想駁老友的麵子,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讓人將那位來者叫到麵前,正言厲色地說:“你家主人是我的至交,也是位十分重視節操的人。他讓你來,一定是要你代他向我這個老朋友轉達問候。你為何私自做主帶這麼多銀子呢?何況我有那麼多朝廷俸祿,用不著任何人資助。你回去告訴你家主人,可將這筆錢施舍給那些貧寒的故親舊友!”

那仆人帶著禮金回去後,立即將其經過原汁原味地稟報給了主人。主人思忖片刻,突然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是一時糊塗,兒子將來如何,靠的是他自己的才學和品行啊!”

三、立朝侃然

劉統勳在嚴於律己的同時,也理直氣壯地要求他人。乾隆7年(1742年)初,時任都察院左都禦史的他就上疏說:安徽桐城張、姚二姓當官的人太多,今後3年內應停其升轉,從而使其他官員得到更多的晉升機會。他所說的張姓,指的是皇上倚重的大臣張廷玉。在乾隆帝看來,張廷玉一家的勢力並不像劉統勳所估計得那麼大,但他敢於奏呈的精神還是值得讚許的。

至於對那些貪官汙吏,劉統勳更是恨之入骨,從不寬容。當時頗有影響的一些大案、要案,如廣東糧驛道明福、雲貴總督恒文、雲南巡撫郭一裕、山西布政使蔣洲、西安將軍都賚、江西巡撫阿思哈等人貪汙、受賄案,都是他外出審查處理的。他“皆論如律”,也大都被皇帝核準。所以,好幾名滿洲顯要死於他的手下。

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勳以大學士身份視察河南河工時,發現那兒的楊橋工程久拖未完,一問,河吏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是芻茭收不上來的緣故。劉統勳半信半疑,又開始了微服私訪。結果,發現“大小車載芻茭凡數百輛”,隻因主事者索賄未遂,“置而不收也”。劉統勳大怒,立即更衣升堂,將那主事的縣丞捉拿歸案,還命他戴著枷鎖去各工地遊街、謝罪。隨之而來的是:芻茭一夜之間便收納完畢,楊橋工程一月之內也得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