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連續劇《李衛當官》的一再重播,李衛的鼎鼎大名幾乎響遍了神州大地。

在曆史上,也確有李衛其人。據《清史稿》,他生於1686年,死於1738年,字又玠,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雖然電視劇中的許多情節均係虛構,但他“不甚識字”,“粗率狂縱”及其整頓鹽務、除暴安民等等,卻與史實大致相符。雍正皇帝十分寵信他,並將他和鄂爾泰、田文鏡一起樹為地方督撫之楷模。

一、勤政廉政

李衛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捐納入仕,為兵部員外郎。2年後,調任戶部郎中。雍正帝登基不久,任命他為雲南驛鹽道。隨後,又相繼提升他為布政使、巡撫和總督。

李衛一向勤政廉政。有一次,他為了辦理一件要案,化裝私訪,徒步奔波,一連數日廢寢忘食,終因勞累過度而吐血。此事傳到朝廷,雍正帝竟專門派人前去慰問,並勸他“量力而為,不可勉強”。

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李衛的母親病故。為盡孝道,他遵照當時的慣例而離任還鄉。然而,他仍念念不忘自己所管轄的浙江,曾在一日之內連上5道奏折,對那裏的清理養廉銀,捕捉鹽梟及修築海塘等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此,雍正帝也非常感動,當即在他的奏折上批示道:“卿之體國忠誠,自蒙上天,聖祖照鑒也,勉之。”

有人計算過:在今人刊行的《朱批諭旨》一書中,共收入雍正時期222位文官武將的奏折,其中,李衛的約占1/15。基於李衛非科舉出身,且“不甚識字”,其奏折顯然是靠人代筆。但是,這畢竟需要他口述,並最終經他本人認可簽字。

曆史上的李衛曾接受過他人的饋贈。但那些“他人”大都是他的親朋好友,又出自對他的敬重所為,沒有任何“拉關係”、“走後門”的意圖。相反,對那些行賄者,他是不但不收禮,而且嚴加責斥並予以懲處的。此外,他身為封疆大吏,掌管的財物成千上萬,他從不侵占分文。所以,雍正帝還讚揚他“操守廉潔”。

二、肅貪除暴

曆史上的李衛個性極強。他敢作敢為,辦事果斷,認準了的事,就一定要幹出名堂來。

早在李衛初任雲南驛鹽道時,正值鹽務廢弛,百弊叢生。他經過深入地調查研究,發現症結在於官吏的營私枉法,欺壓良善。於是,毫不留情地了彈劾罷免了不少貪官汙吏。接著,又革弊布新,嚴肅法紀。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

李衛升任浙江巡撫後,很快發現鹽梟是朝廷和當地百姓的最大禍害。當時,浙江沿海地區所產的鹽不僅自給,而且供往江蘇。朝廷為增加稅收,規定食鹽不得私賣;而百姓為減輕繁重的賦稅負擔,也渴望杜絕私鹽。但是,浙鹽銷往江蘇,涉及兩省,而兩省官員遇到麻煩事往往互相推諉;有些貪官還乘機收受賄賂,致使大鹽梟一再漏網,逍遙法外。鑒此,李衛下決心徹底整治,並將重點放在捕捉鹽梟上。隨後,他想方設法物色了一些行家裏手,組織了專門的緝捕隊,深入江浙兩省的鹽會、鹽場、鹽市,巧妙地同鹽梟鬥爭,終於計擒了鹽梟沈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