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鄂爾泰之前就有多人向朝廷提出過這一建議,但都一一被雍正帝駁回。所以,當鄂爾泰違背旨意而再次奏請時,照史書上的話說是“盈廷失色”,文武百官都替他提心吊膽。然而,雍正帝卻一反常態地批準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雍正帝此前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上疏者沒拿出可行的實施方案,隻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小知小見,乃攀枝附葉之舉,非拔本塞源之策”;再就是那些人“非能辦理此事之人,故未允其請”。而鄂爾泰則和他們相反,所以不但準奏,且命他主持西南各省的“改土歸流”大計。

從此,鄂爾泰一直往返奔波於西南各地,經常深入各山寨了解下情,廣泛閱研各種資料,隨時掌握各地動態,調兵遣將,任用能吏,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實行剿撫兼施的策略。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基本上完成了預期的目標。其間,共革除土司100多名,新設府、州、縣數十個。接著,他又廢除了土司的各種舊製陋規,減輕百姓負擔;並組織墾荒,興修水利,架橋開路,興辦學校等等,使西南邊陲煥然一新。

四、反腐倡廉

鄂爾泰自做官以來,從不忘少年時代受過的千辛萬苦,不忘貧苦百姓維持生計的艱難,一直保持著儉樸的作風,決不驕奢妄為。但是,他的弟弟鄂爾奇卻與他相反:經不住燈紅酒綠的引誘,漸漸蛻化變質,奢靡之舉也越來越甚。

也許出於“愛屋及烏”,雍正帝隨著對鄂爾泰的寵信日加,鄂爾奇的官職也迅速升遷。待鄂爾泰在西南“改土歸流”初見成效時,雍正帝已決定升任鄂爾奇為吏部尚書兼步兵統領。鄂爾泰獲悉此情,深感不安,立即麵君勸阻,“力爭不可”。雍正帝卻不以為然,仍堅持己見。鄂爾泰無奈,也隻好順從。

不過,鄂爾泰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加緊了對胞弟的監督和管教。

有一次,鄂爾泰退朝之後,路經鄂爾奇的家,便想了解一下弟弟的情況。當他剛走進庭院,便感到這裏豪華過度,心中很不安;待掀簾進入書齋,更見各種擺設極為考究,在座的賓客也穿戴異常。他十分生氣,掉頭就走。鄂爾奇見兄長連句話都沒說就匆匆而去,急忙忙追上前問其緣故。鄂爾泰怒不可遏,竟當著眾人的麵訓斥道:“你這兒也太奢侈了!你身居正卿,不想著如何為朝廷盡忠效力,卻隻圖個人享樂,哪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又說:“你可記得當年我們無屋可住,隻得夜宿祠堂,而今你剛剛得誌就如此奢侈,若不速改,日後必生災禍!”

鄂爾奇聽罷,趕忙下跪,佯裝悔過,並表示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退還戶部。

過了幾日,鄂爾泰到戶部查訪,特地問起了鄂爾奇退物之事。戶部官員麵麵相覷,都說沒有這回事。鄂爾泰這才知道弟弟並沒有聽從自己的勸誡,一怒之下,向皇上參了他一本。雍正帝命人核查,結果發現鄂爾奇貪贓枉法,也便將他治了罪。

五、名垂青史

有人研究認為,雍正皇帝一生最寵幸的有三個人: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並將他們樹為地方督撫之楷模。其中,鄂爾泰又名列首位,被他譽為“當代第一良臣”。

還有人專門統計過,說雍正帝當麵讚揚鄂樂泰32次,在其他人麵前讚揚他58次。在當麵讚揚的言論中,有“卿此心此行不但當代督撫聞之可愧,實可為萬代封疆大臣之法程”;還有“凡卿所辦之事,朕實至無一言可諭矣。在廷諸臣,皆與觀之,人人心悅誠服,賀朕之福,慶國家得人”等等。在其他人麵前讚揚的話,也極“到位”。如對廣西巡撫韓良輔說:“但能效法鄂爾泰之忠勤,則一生用之不盡,諸務亦不難辦理”;對貴州巡撫張廣泗說:“一切居心行事以鄂爾泰為楷模而效法之,將來必為國家棟梁之臣也”;而對雲南布政使常德壽則又說:“爾為鄂爾泰屬員,得以親炙其人,乃爾之大幸,當竭力效法之……鄂爾泰乃滿漢內外大臣中第一人也”。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所有這些,都被收編於雍正帝《朱批諭旨》一書中,一直流傳至今。

綜觀鄂爾泰的一生,建樹頗豐,功勳卓著,特別是他在西南各地創辦的“改土歸流”,不但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極為深遠的曆史意義。它對促進祖國大家庭的統一、和諧、繁榮、進步,起到了難以估算的積極作用。因此,各族人民也都為他豎立了一塊永不磨滅的心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