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張廷玉的機敏幹練又迅速傳開,吏部大小官員再也不敢憑借手中的權力亂來了。史書上也為此寫道:張廷玉到吏部不久,就使得“銓政肅然”。

張庭玉的長子張若靄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在鄉試、會試中均屬佼佼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他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呈皇帝親覽定奪。雍正帝看罷他的卷子非常高興,隨即欽點為一甲三名,即探花。當開卷後得知新科探花竟是張廷玉之子,雍正帝笑逐顏開地對人說:“大學士張英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勞翊讚,時時以堯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張若靄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鍾,故能若此。”還說: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隨後,立即派人將此喜訊通知張廷玉。

出人意料的是,張廷玉聞訊後深感不安。他認為:兒子還年輕,少年得誌並非好事,還應激勵他繼續奮進;再就是天下寒士眾多,不應當因為自己的兒子而耽誤了其他人的前程。於是,他急急求見雍正帝,懇求將兒子改為二甲。

照清代科舉製度,殿試後按三甲取士:一甲隻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稱同進士出身。隻要被選中一、二、三甲,都可稱為進士;但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為翰林院的修撰或編修,這是未來步步高升的重要台階;而二、三甲則需選庶吉士,一般是在數年後才能當官;即使當時被授官,也隻是去做州縣地方官。

雍正帝見張廷玉請求將兒子名列二甲,還以為他隻是一般的謙讓,便對他說:卿家“忠盡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遜讓?”張廷玉立即跪在地上,懇求道:“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長,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備沐恩榮,臣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衷。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雍正帝見他再三懇辭,“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了二甲一名。不過,在張榜公布的同時,雍正帝又為此事而特頒諭旨,專門表彰了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號召天下人知之、學之。

張廷玉享年84歲。死後,諡“文和”,並同鄂爾泰一起配享太廟,成為當時獨一無二獲此殊榮的漢族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