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鏡(1662~1732年),字抑光,祖居廣寧(今遼寧北鎮),後入漢軍正藍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為正黃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22歲的田文鏡以監生入仕,擔任了福建長樂縣縣丞。10年後,升任山西寧鄉縣知縣;又過了8年,才官至直隸易州知州。直到他60歲時,雖然為官40載,也隻是內閣侍讀學士,為從四品官,相當於地方上的知府。但是,這一年雍正帝即位,並看上了他的忠直和才幹。從此,他飛黃騰達,很快成為朝野聞名的能臣。雍正帝還將他同鄂爾泰、李衛一起,樹立成當時的“三大清官”。
一
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很多州縣都久旱不雨,顆粒不收,百姓啼饑號寒,紛紛外出乞討。然而,該省巡撫德音和布政使森圖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不但匿災不報,反而向朝廷吹噓這兒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與此同時,他們還加緊催征錢糧,以致人怨沸騰。
正巧,身為內閣侍讀學士的田文鏡受命去告祭西嶽華山。當他途經災區時,親眼看到了“黎民饑饉”的慘狀,心中十分不安。尤其是聽說德音和森圖昧著良心搞浮誇,更是怒不可遏。他一破“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習俗,毅然將災情做了詳細記錄,一回京便彙報給了雍正帝,並請求朝廷賑災。雍正帝深信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是“直言無隱”,立即將德音、森圖交吏部查議,同時派田文鏡赴山西賑濟災民。
田文鏡趕赴山西後,一麵停止向百姓征收賦稅,一麵出官帑向鄰省糴糧發給百姓。這時,山西的鄰省陝西,其督撫主動送米上萬石;而鄰省直隸,卻以山多田少為由禁止糶米。為解燃眉之急,田文鏡再次上疏陳情,請雍正帝幫忙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雍正帝當即下諭直隸巡撫,命他以大局為重,“緩急共濟”,積極支援災區。同時,也將此情通報給了各省督撫。
從此,山西的賑災事宜進展順利,使災民獲救者計達80多萬。田文鏡不但受到百姓的擁戴,也受到了雍正帝的賞識和提拔。
二
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田文鏡被調任河南布政使,接著又很快升為河南巡撫。
擔任巡撫後,田文鏡遵照雍正帝的旨意,首先開始清查虧空和整頓吏治,並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史書上說,他“查核豫省虧空”時,“不遺餘力,檄委各府州互相覺察,總期徹底澄清,不容纖毫短少”。其間,若發現貪汙受賄或玩忽職守者,輕則“令其滌慮洗腸,痛改前非”;重則立即“揭參”,決不留情。據統計,在他任內前兩年,就劾罷屬員多達23人。顯然,這一舉措深受百姓乃至正直官員們的歡迎和擁護,但保守勢力卻對他恨之入骨。他們經常向雍正帝密奏他“刻薄”,並指使黨羽對他進行誹謗和攻擊。但他不怕挨罵,不怕孤立,一切照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