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世代簪纓 末代帝師 陳寶琛(1)(2 / 3)

陳寶琛說:“我做了一個夢,很是古怪,我怎麼也猜不出其中的意思,難道你能猜出來。”仆人說:“那也未必,請少爺說說看,興許我能猜出來呢。”陳寶琛就把昨夜的夢向仆人說了一遍。仆人一聽,就連連說:“我猜出來了,這次科舉保證少爺榜上有名。”“怎麼回事?說說看。”陳寶琛趕忙說。仆人慢慢地解釋道:“‘紫靴’方言就是‘這科’,‘夜壺’方言就是‘進了’。就是說,少爺這科一定會高中。”陳寶琛聽了,非常高興,平日的煩惱一掃而空。後來進京趕考,果然一切順利,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殿試,被同治皇帝欽點為進士。

躋身“清流”

陳寶琛中了進士以後,以出色的表現被選為庶吉士。

在清代,庶吉士必須是進士出身,並且文筆要出眾、書法要漂亮、人品要端正。被選中之後,進入翰林院的庶常館學習,朝廷特派大臣督促他們的功課,三年後再經過禦試,根據表現分配任用。

十九世紀後期,大清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太平天國運動繼之又起,沙皇俄國不斷犯我邊境,意圖瓜分邊疆領土。這一係列事件衝擊著日益衰敗的大清王朝。鑒於此,一些有識之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這是一場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知識的明智之舉,受到了愛國人士的大力支持。陳寶琛在朝廷供職,深感時局艱危,救國的唯一出路就是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技術。於是向光緒皇帝上《條陳洋務六事折》,其中提出了培養洋務人才等六項具體建議,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

陳寶琛等人懷著滿腔的熱忱,力圖拯救積弱積貧的清王朝。麵對內外交困的政治局麵,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他聯絡一部分言官,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上疏言事,抨擊時政,彈劾貪官汙吏,使朝廷內外出現了“台諫生風、爭相搏擊”的局麵。他和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合稱“清流四諫”。與吳大澄、寶廷、鄧承修等人號稱“清流黨”,他們設有一個“諫草堂”,經常聚在一起議論軍國大事。

其實,“清流”議論時政的風氣,從張之洞開始。據《清史稿》記載,以前,大臣們往往明哲保身,很少當麵抨擊別人,總是一副消閑無事、熙熙而樂的樣子。自從張之洞喜歡上疏言事,陳寶琛等人看到,這樣確實有助於政治清明,於是,他和寶廷、張佩綸等人同時崛起,好議論抨擊時政,當時被人們稱為“清流”。他們大多數隻有聲望地位而沒有實權,上疏進諫的時候不避權貴,詞鋒犀利,毫無顧忌。對外堅持作戰到底,絕對不能妥協。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朝廷保持了國家的尊嚴,對朝廷中的苟且偷安、庸庸碌碌之輩起到了鞭策、振奮的作用。

同治十年(1871年),新疆發生回民叛亂事件,中亞浩罕王阿古柏乘機侵占迪化(烏魯木齊)和吐魯番一帶。沙俄趁局勢動亂,拉攏阿古柏,出兵占領伊犁九城。

謊稱代替大清平定叛亂,等時局穩定以後,立刻交還。

清政府派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於光緒三年(1877年)平定叛亂,剿滅阿古柏。但是,沙皇俄國卻不履行承諾,拒不歸還伊犁。第二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沙俄,交涉伊犁歸還問題。

崇厚不懂外交常識,在沙俄的哄騙下,沒有請示清政府,就與沙俄擅自簽訂了《裏瓦幾亞條約》。根據條約的規定,中國僅收回伊犁一座孤城,卻要割讓周圍的大片領土。賠款白銀二百八十萬兩,對沙俄開放三條商路,允許沙俄在天山南北兩路免稅通商。消息傳到北京以後,輿論一片嘩然。人們紛紛譴責清政府,譴責崇厚懦弱無能。“清流”派更是當仁不讓,陳寶琛與張之洞、張佩綸三人經常聚在一起,商議對策,看如何上奏朝廷。

他們三個各有特點,張之洞構思較慢,但能深謀遠慮;張佩綸提筆成章,有時還欠穩妥;陳寶琛文筆很好,但不講策略。於是三個人商量好了配合的辦法,或者張之洞口述張佩綸執筆,或者他們兩個寫奏折由陳寶琛上奏,或者陳寶琛不便於再次上疏,而隻負責起草由他們兩個上奏,或者分工合作,各上奏問題的一個側麵。一年之中,上疏幾十次。其中,以張之洞的奏折最具代表性。提出改議條約的四項主張:一是立斬崇厚;二是公布不平等條約;三是暫緩收回伊犁;四是整軍備戰。最後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