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翁心存回到常熟,把彩衣堂修繕一番,準備在這個安靜寬闊的院子中過過閑適舒心的生活。娛親課子之餘,就在草坪上和兒女們談古論今。不久,道光二十一年(1841),鴉片戰爭的烽火燒到了長江兩岸,表麵平靜的生活就此結束。
在家鄉期間,翁心存被蘇州府和常熟縣聘為常熟遊文書院的掌院,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加上常熟地區文化積澱深厚,社會風氣以“重文詞、好文學”著稱,心存受他的老師湯金釗影響,研究學問主張通經致問,所以他勉力弟子關心國事,“以天下安危為休戚”。在此期間,他的最小的兒子同和和長孫曾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遊文書院,長子同書考中了進士,“彩衣堂”增添了又一重光彩。心存授課之餘,便是教同和與曾文讀書作文,還常常在節假日帶他們出去遊玩,一邊指點常熟勝跡,一邊啟發他們體會聖賢書中的道理,借以砥礪他們的誌節。這段時間,同和很快讀完了《資治通鑒》、《周禮》、《史記》等書。
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夏天,正是江南天氣悶熱之時,翁心存一家突然聽說禁煙的林則徐等人已被革職查辦,鴉片戰爭的煙火已經燒過來了!翁家老小便急急忙忙投奔蘇州遠郊的一家親戚而去。待生活稍稍安頓下來,年方十二的同和與曾文叔侄倆就在翁心存的督促下讀書,雖值戰亂,人心惶惶,但是二人勤奮好學的精神給一家人逃難的生活增添了些許安慰。在他們居住的地方,有著名的“蘄王廟”。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韓世忠,他晚年就居住在蘇州,後被追諡為“蘄王”,埋葬在他們現在所住的靈岩山。翁心存多次帶他們去憑吊這位愛國名將,給他們講述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的故事,他們最喜歡的是“黃天蕩”的一段。二人率軍“歸師獨遏當強寇”(清趙翼《黃天蕩懷古》)的抗金業績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深深的震撼。
“黃天蕩”是長江下遊一段,在南京的東北麵。南宋建炎四年(1130)冬天,金將完顏兀術,南侵後向北逃回,當時韓世忠正好鎮守秀州(嘉州),得知此消息後,特意讓老百姓張燈結彩,軍營中也是彩燈高掛,以慶賀元宵。完顏兀術探知後,以為宋軍毫無防備,打算偷渡過江,想不到,韓世忠夜率輕騎八千,人銜枚,馬摘鈴,早在金兵之前鎮住金山寺,扼斷長江,攔住金兵歸路。雙方打到黃天蕩,金兵被困於蕩中。完顏兀術想以名馬、重金收買世忠,希望能放他一條生路。遭到世忠拒絕,金兀術問他到底要什麼樣的條件時,世忠義正詞嚴地說“還我兩宮,複我疆土,可以相全”。韓世忠以八千人拒金兵十萬之眾,凡戰四十八日。還有,“擊鼓戰金山”恐怕是黃天蕩戰役中最為動人心魄的一幕了。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雙方接戰江中,凡數十合,世忠力戰,妻梁氏親執桴鼓,敵終不得濟,俘獲甚眾,擒兀術之婿龍虎大王”後金兀術雖然借著大霧,命令軍士開掘河道脫逃,但自此一戰之後,金兵不敢再渡長江。
翁心存還給他們講南宋時,嶽飛“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嶽飛《滿江紅》),抵抗金軍的進攻;元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汀洋》)為國捐軀的愛國行為;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為抵禦滿清進攻“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夏完淳《魚服》)的壯舉等等,談到了許多在民族危難的緊急關頭,民族英雄捐軀赴國難的愛國壯舉和民族精神。翁心存循循善誘,進一步說到:“詩人在《黃天蕩懷古》這首詩的最後發表議論為‘自古庸臣好和議,寒潮嗚咽使人悲’,這是點睛之筆,當年的秦檜如此,如今廣州的那些朝廷官員也是如此啊。”
在避難期間,翁同和隨著父親和家人談古論今,各抒己見,閑暇時間,就去遊曆名山大川。在他們居住的靈岩山以北還有一座天平山,山勢高聳,常年雲霧繚繞,又叫白雲山。蘇州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家鄉。宋仁宗的時候,範仲淹長期守衛西北邊疆,有著豐富的軍旅生活經驗,而且他把當時的邊塞風光和將士們報國立功之誌反應在他的不朽詞作裏,如《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由於範仲淹帶領將士們守衛邊疆有功,仁宗皇帝就把天平山賜給了他,所以山上有範仲淹的故居“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