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常熟翁氏家族是晚清顯赫的家族之一,也是在朝廷中為官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脈。千古文人帝師夢,封建文人最大的夢想與渴望就是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而翁氏家族一門就出了兩個帝師,翁同和與他的父親翁心存,可謂極盡讀書人之榮耀。
翁同和(1830-1904),翁心存三子,字叔平,號聲甫,晚號鬆禪、瓶庵居士,鹹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時二十七歲,官翰林院修撰。《清史稿》記載,聽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進講,於簾前說《治平寶鑒》,兩宮太後嘉之。累遷內閣學士。”同治病逝後,光緒繼位,慈禧命直毓慶宮,為光緒師傅,深得光緒倚重,可謂兩朝帝師。同和曾任刑部右侍郎、戶部都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曾“兩蒙賜‘壽’,加太子太保”,後追諡“文恭”,可謂十載樞臣。特別是“密薦康有為”,手擬《明定國是詔》,號稱“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在晚清風雨飄搖的政治風波中,他處在帝黨和後黨之間幾起幾落,對內力求變法圖強,對外力求抗敵雪恥,地位彌足輕重,成為不可不提的帝師級人物。
翁同和在朝地位顯赫與他的父親翁心存是分不開的。《清史稿》記載,翁心存,字二銘,道光七年進士,曾“人直上書房,授惠郡王讀”“十七年,複直上書房,授六阿哥讀”“宣宗二十九年,至京,仍入直,授八阿哥讀”“鹹豐八年,充上書房總師傅”“同治元年,人直弘德殿,偕祁寯藻等授穆宗讀”,在朝前後長達三十多年受到鹹豐、道光帝和諸位親王的青睞。還曾經主持過江西、浙江、廣東等省的鄉試,曆任江西、四川、廣東奉天學政,故他的學生遍布南北,先後任工部、吏部、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後來因為他的大兒子翁同書時因安徽巡撫緣事係獄,不久,去世,心存“伏詔賜恤”,上稱其“品端學粹,守正不阿”,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諡“文端”。
江南彩衣堂
今天我們在常熟古城區翁家巷仍然可以看到翁氏故居,這是一所典型的江南風格的建築。粉牆碧瓦,靜靜地坐落在小巷深處。這就是彩衣堂,當年翁同和的父親翁心存買下來作為孝養母親的地方。取老萊子的傳說,故名“彩衣堂”。《藝文類聚》中說:“老菜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嚐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烏於親側。”後用老萊子著彩衣為孝養父母之詞。唐人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
兵戈不見老萊衣
歎息人間萬事非
也是此意。現彩衣堂為翁同和紀念館。
翁氏一脈曆代以詩書禮儀相傳,雖屬簪纓之家,但到了翁心存的父親時,已是家道衰落,漸見貧寒的光景了。翁心存不負眾望於道光七年中進士,後終躍龍門。
道光十四年,翁心存準備回老家常熟為七十五歲的老母親慶賀壽辰。途經蘇州,隻見蘇州巡撫衙門正在舉行宴會,大小官員身著彩衣在狂歡漫舞。原來,這一年正好是道光皇帝的生母紐祜祿氏六十歲萬壽慶典,其先人曾在蘇州為官。道光帝皇後的父親曾為蘇州將軍,皇後本人從小在蘇州長大。所以,蘇州官員都想借此機會好好表現,以望日後得以升遷。翁心存現在路過此地,觸景生情,更加思念白發蒼蒼的高堂老母。於是他請江蘇巡撫陳鑾陳芝楣題寫了“彩衣堂”的匾額,回家後給老母祝壽時便立懸於堂前。從此以後,“彩衣堂”便成了常熟翁氏家族的代稱。
動蕩的少年時代
翁同和少年時代在清朝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內外交困時期中度過,同和在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苦讀詩書,同時逐漸地接觸社會、認識時局。
當時,朝中圍繞禁煙的問題已經形成了勢同水火的兩大派別。1838年四月,鴻臚寺正卿黃爵滋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懇切指出:“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白銀二千餘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漸漏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又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鴉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然則鴉片之害,其真不能救乎……”道光帝覽奏心驚,也確實感受到了鴉片輸入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糧餉枯竭的嚴重事實,決定任命林則徐(翁心存的太老師)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翁心存的老師湯金釗也積極支持禁煙。心存與二人的師生淵源關係人所共知,而他在南書房當差又深知宗室親貴勢力的強大,深感在夾縫中生存的危險,決定借奉養老母脫離這權力之爭的中心。
翁心存告養還鄉還因為他不是那種熱衷功名、貪戀富貴的人,一想到白發蒼蒼的母親,想到家中可愛的兒女,便下決心回家,侍奉老母,品嚐天倫之樂。於是他給皇帝上了一道情辭懇切的奏章,道光皇帝深受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