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文壓三江 鑒修四庫 王爾烈(5)(1 / 3)

如今,顒琰大罵關東“韃子”,不是將這些都包攬在內了嗎!於是,他操起供在至聖大成先師孔子像前的龍板,喝道:“你給我住嘴難道我這龍板不敢打你不成!”顒琰驕橫慣了,哪受過這個,他一轉身,見剛剛寫過字的石硯還放在書案上。他操起石硯,便向王爾烈打去,石硯砸在王爾烈身上,染黑了他的臉和衣衫。王爾烈雖然氣,但讀書之人顧念君臣禮數,舉著龍板,始終沒有出手。

但顒琰以為王爾烈怕他了,更加放肆,居然對王爾烈用起了武功。王爾烈雖沒有還手,但也不甘心被顒琰打倒,便用龍板招架,龍板被顒琰踢飛了,恰巧落在他自己的額頭上,滲出血來,顒琰順勢抱頭喊叫起來。

小太監早一路奔跑請來乾隆,乾隆見此情景,愛子之心驟生,厲聲責問王爾烈,王爾烈看出乾隆極不滿自己的管教,他沒有申辯,跪地道:“奏稟聖上,臣聽聖諭,尚有一言,望予納之。臣以為,讀書能使人耳聰目潔,不讀書則是胸穢腹汙。讀則明,疏則暗。明則為堯舜之君,暗則為桀紂之主。堯舜之德,天下所頌之;桀紂之行,天下所詛之。頌之者,得人心也,故當長存;詛之者,失人心也,故當短暫。若聖上願太子成為堯舜之君,不成桀紂之主,自當讀書,萬不可放任自流……韓愈《師說》中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此,先賢之言,不可不聽;此,前師之教,不可不思。以上,望聖上納之。”

乾隆聽了,句句在理,不禁感動,轉身對太子說:“還不跪下,你老師所言極是,不可不讀,不可不學,不可不尊師。休得慢待。”

顒琰不情願跪下道:“謝師傅,是學生錯了,今後再不敢胡鬧了,還望海涵。”

王爾烈聽他語氣,觀他神態,心中一寒道:“回稟聖上,臣學疏才淺,難以再為皇子之師,還是另選高明。”

乾隆一看,事情有些嚴重了,急忙勸阻王爾烈,並在龍板上寫下諭旨“朕諭:皇子顒琰,謹聽師訓,如有違反,從嚴勿論,龍板在前,如朕親臨,責罰任爾,朕不過問。欽此。”

王爾烈見乾隆為子求師心切,這才不再推辭,但他要求顒琰必須做出方才他出的兩個題目,乾隆一聽,問道:“你的題目是不是錯了,是否應改為?《明月照天邊》、《黃犬臥花蔭》?”王爾烈答道:“臣沒出錯,臣想讓皇子出去走走,命皇子去川南蒙山一帶,也許能找到答案,同時也可使皇子體察民情。我還想請皇子去蒙山將茶葉帶回幾片,再把揚子江水灌回幾瓶,也好作沏茶用。”

乾隆準奏,於是皇子帶幾個小太監出發奔向江南。

一天,顒琰來到湖北蘄春地麵,見一農家正在辦喪事。老農夫在發喪他的老伴。看那樣子,日子很淒苦,喪事辦得很簡單。隻見那個老農夫給老伴寫了兩副挽聯:油也無,鹽也無,真真把你苦死了;目緊閉,口緊閉,確確比我快活些。前生跟我,可憐薄命糟糠竟歸天上;後世囑卿,不是齊眉夫婦莫到人間。顒琰看了,心想,皇宮裏,死個普通嬪妃,發喪都是驚天動地;沒想到,民間竟有這樣淒苦的事。於是他裝作路人,讓小太監扔下些散碎銀兩,匆匆走了。

走到武昌時,顒琰聽到一件事:一個官吏的兒子強搶民女,少女不從,跳樓自殺了。官吏的兒子毫不懼怕,讓人將女子的屍體扔進長江了事。有人打抱不平,一紙狀書將官吏的兒子告到到武昌府所屬的漢陽縣。縣官畏懼那官吏,便將狀子給退了回來,並批示道:“本縣不理此案。”那人看了,便將自己的一件衣服浸濕,然後把濕衣裳鋪在知府門前的石階上曬起來。這事被門吏稟報了知府,知府覺得奇怪,便讓門吏將那人傳來,問道:

“你為什麼跑到知府門口來曬衣裳?”那人聽了,詼諧地說道:“隻因家住漢陽街……”“這更奇了。你是漢陽人,怎麼將濕衣裳拿過江來曬?”“曬衣裳要有太陽。漢陽是有天無日頭,我要找個有日頭的地方。”知府大人一聽,猛醒悟,說道:“想必是漢陽縣衙一片黑暗?”那人急忙跪倒,把狀子舉起,說道:“怪不得百姓都叫你青天大老爺。請接狀子。”知府本想不理,但沒有辦法,隻得受理此案。顒琰聽了才知,原來民間暗藏著許多冤屈。

他這一路,邊走邊看,邊走邊聽,才懂得世間的滄桑不平,人間的疾苦寒暖,並暗下決心:他日我為聖上,一定嚴懲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