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文壓三江 鑒修四庫 王爾烈(5)(3 / 3)

待王爾烈來到殿上,乾隆與嘉慶一看,此時王爾烈68歲,衣衫襤褸,鬢發蒼白,韶華已逝,誰能將眼前這垂老的暮者與皇帝的禦師聯係在一起?和千叟群臣相比,曾在聖上麵前紅極一時的王爾烈,其兩袖清風可謂不染一絲塵埃。乾隆看著王爾烈,心中感慨萬千,立即將用做賞賜的緞袍賞賜給王爾烈一件,並賞給禦製詩一章及《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杖等。王爾烈望著千叟宴上人頭攢動,回想自己一生的榮辱經曆,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淚下。

千叟宴後三年,即嘉慶三年春正月初六,是王爾烈70歲壽辰。朝中文武,與王爾烈關係不錯的,或者敬重王爾烈為人的,都知曉並非常重視此事。千叟宴丟掉王爾烈,群臣中不少人有不滿但不敢言,所以他們決定借生日好好給王爾烈慶賀一番,以彌補前麵的不足。在如何給這位大才子慶賀的問題上,群臣可是費了不少功夫,想來思去,得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在王爾烈70壽辰時,以翰林院名義為他辦壽慶。辦壽慶的辦法是:每位翰林院翰林及相關的朝廷友人,親筆為王爾烈寫一個“壽”字,製成“百壽圖”屏風,以此相贈。這個“壽”字,以篆書體出現,且不重複,一字一樣。很快地“壽”字寫好了,將“百壽圖”屏風製成。這張“百壽圖”,一共寫了124個“壽”字,有124名翰林參加。翰林院的學子和友人送這百壽圖,是深知王爾烈為人清廉,不願收金錢和禮品。待群臣準備好時,恰好乾隆傳旨過問此事,紀昀出麵向乾隆回稟。乾隆聽了大喜,覺得新鮮又妥當,當即表示親自參加,並叫來嘉慶,問道:“皇兒,你老師王爾烈過生日事,你可知道?”嘉慶根本不知道此事,乾隆訓斥道:“自古以來,有三不可不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天地之年不可不知,老師之年不可不知。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都應切記心裏。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尊。師長猶同父母,豈能忘懷。今日有忘師之為,明日就有棄父之行也。”嘉慶聽了,也覺羞愧,但實在想不出送點什麼來慶賀。乾隆又問了:“咱皇家什麼最尊貴?”“傳國玉璽。”“那麼,將傳國玉璽給諸翰林書寫的‘百壽圖’蓋上,豈不更好!”

嘉慶聽了,大喜道:“謝父皇提示,皇兒知道了。”當即讓大學士於敏中將“皇帝之璽”大印取來,加蓋在翰林們的‘百壽圖’上。從此,“百壽圖”身價陡漲,變成欽賜之物了。送“百壽圖”那天,場麵熱烈而隆重。太上皇帝乾隆、皇帝嘉慶乘坐的兩駕禦輦走在前頭,後麵是金瓜、铖,斧、朝天鐙,再後麵便是124名翰林組成的翰林隊伍。“百壽圖”,因為加蓋上了“皇帝之璽”大印,成了至尊至上之物,早有大臣護送抬著走在最前麵了。王爾烈在北京虎坊橋家中,看到這場麵,看到“百壽圖”上的那124個不重樣篆寫的“壽”字,以及那加蓋的鮮紅的“皇帝之璽”大印,隻覺老眼昏花了。待跪迎時,竟流下渾濁老淚來。

百壽圖後,王爾烈本想告老還鄉,但遲遲未動身,原因是他在乾隆身邊呆了28年了,實在有太多的不舍離別。嘉慶四年正月初三,89歲的乾隆駕崩,待乾隆安葬後,王爾烈覺得一生心事全了了,於十月離開京城,回奔遼陽老家。

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九月初九午時,一代才子王爾烈悄然謝世!享年七十四歲。臨終自挽一聯曰:

戊申來也,一身負重叩天地,向虛向幻茫茫日;辛酉去矣,兩肩卸任慰河山,歸真歸本蒼蒼年。

王爾烈一生為官清廉,就在他卸官還鄉之際,用了十多輛馬拉著板櫃,裏麵竟然是清一色的磚頭,王爾烈說:“我在京為官多年,遼陽老家房無一間,如今回鄉養老,用有限的年俸買些磚瓦,在老家風水溝蓋三間小房,用以安度餘生。”此事傳到嘉慶皇帝的耳朵裏,他心有所感,便命從國庫中撥出紋銀,在遼陽城內修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翰林府。

王爾烈一生文采出眾,然而幾乎是全部地獻給了皇家。他幫助乾隆、嘉慶兩代皇帝撰、改、編、校詩文,纂修《四庫全書》,出任三通館纂修,寫出許多政務文章。

但是他自己的著述,卻是寥寥無幾。他自己也是仰天長歎:“人稱吾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到頭來卻是輕輕浮浮,有幾多屬於我本人!”今天看來,他雖有“老主同場,少主禦師”的美名,但一代關東才子的一生頗有為他人做嫁衣的悲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