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長篇大論直把顒琰聽得昏昏欲睡,王爾烈對他提出警戒,哪料顒琰竟反駁道:“師傅,你這些‘之乎者也’的用語,隻好給我來充搖籃曲,難怪我昏昏欲睡,這大概不能屬之過錯吧!”
王爾烈說道:“屬過錯,而且屬大過錯。《禮記·學記》中有雲:‘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教其失者也。’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知其心,救其失’的道理。這,你可懂嗎?”
“老師,你問誰?”
“問你。”
“問我?我問誰?”
“問我。”
“那你就給解釋一下吧,我還真有些不懂呢。”
“好,那就請你洗耳恭聽,這段文字是說:學習的人有四種缺點,教師一定要了解。人在學習上,有的缺點在於學得過多,有的缺點在於學得太少,有的缺點在於把學習看得太易,有的缺點在於遇到困難而不再前進。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的心理各不相同。了解了他們的不同心理,然後才能設法補救他們的缺點。為師者,就是在於發揚他們的優點,補救他們的缺點。此為重要之事也。”
“老師,既然這裏所說的是指教者,那麼,與我這個學者關係就不大了。何以能說成有種種不是!”
王爾烈聽了,知道這是皇子在有意刁難和戲耍老師。
但是,他還是忍耐著,想因勢利導,給予真誠教誨,以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是。於是,他給太子耐心地講了幾段古文,其中包括包拯執法、《漢書》記載張釋之執法、《資治通鑒》中“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以及關於“創業與守成”的一些文字。顒琰聽了不出聲,王爾烈也不多言,接著布置了下麵的作業,題目是《明月叫天邊》,讓顒琰來做,顒琰不禁大笑:“師傅,你不是胡謅八扯嗎!雖然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安有月在天邊叫喚的道理?”
王爾烈回道:“你說得很對,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芸芸眾生,不見不知,你當悉心考慮之。”
傲慢的顒琰哪裏把王爾烈的話當回事,於是便以“明月照天邊”為題自作主張地寫了一篇交給王爾烈。王爾烈大怒:“你竟敢貪圖輕閑,違反為師教義,難道就不怕龍板不成!”龍板,係一塊尺餘長的硬木板,一頭雕著龍頭,一頭平直。它是皇帝賜給禦師的,用以專門管教約束皇子、皇太子,以督促他們尊師重教,日漸成才。
顒琰一聽王爾烈要出龍板,不服氣地走了,他徑直找到父皇乾隆,將師傅出的題目說與乾隆,乾隆也頗為納悶,難道王爾烈糊塗了?哪有明月天邊叫的道理?但英名的乾隆想到必須維護師尊,如果他站在太子一方,那以後王爾烈就無法教授管教太子了。於是對顒琰說:
“皇兒,既然師傅有所教,就必然有所指。君以謙和為貴,你還是去向師傅請教,他一定會周詳告之。汝當切記,說話一定要和藹,對師傅一定要恭敬,萬萬不可造次了。”
顒琰不情願地回到書房,請教王爾烈何為明月叫天邊,王爾烈沒有作答,而是又拿出一個題目《黃犬臥花心》,顒琰一看,更加生氣,覺得王爾烈有意戲耍他,大罵王爾烈胡謅。王爾烈聽了也氣呀!但他仍克製著說“皇子,常言未讀萬卷書,難識萬裏路,沒走萬裏路,不知天下事啊。你還是先走走看,了解了解實際情況,那樣一定會對你有好處的。為師的話,你不可不聽啊。”
哪知顒琰接道:“你配教皇子嗎?竟然弄這些陳詞古句來唬我。我問你,你所教授的是誰?”
“我所教授的是皇子。”
於是,他操起供在至聖大成先師孔子像前的龍板,喝道:“你給我住嘴,難道我這龍板不敢打你不成!”“既然知道是皇子,你膽敢欺侮!”
“怎能說是欺侮呢?”
“不僅是欺侮,簡直是嘲弄,竟然將我這個皇子看成了阿鬥,我今天豈能饒恕你!”
“不能饒還能怎樣?”
“不饒恕,我就是讓你滾,我不要你教。”
“我教的雖然是你,但要我滾的卻不是你。我是聖上親自授任的禦師,有權管教你。”
“好你個關東‘韃子’,如此胡謅八扯的才能,竟要管教我,真不知天高地厚。”
王爾烈一聽罵他為關東“韃子”,勃然大怒。這不僅是嘲罵他這個關東遼陽來的學子。對於皇祖也是極大不尊。大清愛新覺羅氏,起源於長白山,來自於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