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文壓三江 鑒修四庫 王爾烈(4)(2 / 3)

幽奇兩擅應雄長,一字為褒須更論。

《吐符應生》

繡衣題刻鬱崇岡,鐵畫端岩曆歲長。

降嶽文宗周大雅,吐符詞鑄漢中郎。

應驚翠獻橫坤軸,豈識飛神出震方。

注目峰頭思一解,濯纓泉水目湯湯。

此詩,複又改作:

摩崖深刻字青蒼,三百年來義莫詳。

降嶽文宗周大雅,吐符詞鑄漢中郎。

峰頭日早扶桑近,石寶泉高玉井香。

星使徒驚神秀在,豈知玉業肇東方。

《獅子峰》

西域何時來向東,不施爪距鎮群雄。

綠苔毛彩青鬆發,聲應蒲牢萬壑空。

《西閣客燈》

危岩結構兩三間,短句疏窗笑語閑。

昏黑群峰但無睹,下方應訝火鈴還。

《自石門至西明庵》

仙闕碧蘿封,微聞度午鍾。

簾垂寧辯水,雲合不知鬆。

入逐飄飄屐,音聽落落筇。

誰知淩絕頂,有客不能從。

……

這次遊千山,王爾烈還為龍泉寺東禪堂、西閣留下楹聯。其中,為東禪堂題寫的楹聯是:

不若者當驅龍象獅都來作鎮;

相需者難遇鬆泉石互為呈奇。

為西閣題寫的楹聯是:

瓶鬆不厭窗前玩:

燈火獨留閣上名。

室狹如舟,篷窗四啟峰圍岸;

山深似島,鬆聲一派海生潮。

此外,他還為千山龍泉寺及附近的景觀題留下“西閣”、“東堂”、“具美”、“瓊島虛舟”等字跡。這些,還有他的楹聯及某些詩作,有的被鐫刻於石,有的被臨摹於匾,被流傳下來直到今天。故有人言,說千山必首說龍泉寺,說龍泉寺必首說西閣,說西閣必首說王爾烈,細細想來,實在不為過。

少主禦師十八載歸來太子知疾苦

王爾烈一直有“老主同場少主禦師”的美名,前麵我們已經記述了與老主同場的故事。少主禦師的美名何來呢?這少主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當他還是皇子顒琰時,乾隆皇帝親筆禦封王爾烈在隆宗門內皇子書房給太子做老師。給高高在上的太子做老師,可不是個輕閑差事,何況顓琰本來就很目空一切,好虛無實,放蕩不羈。

王爾烈如何征服太子的少年輕狂呢?

在王爾烈之前,顒琰從謝墉學近體詩,從朱圭學古體詩。謝、朱二人,都是著名儒學大家,在他倆教授下,顒琰已經打下不錯的詩文基礎,但王爾烈詩、文才情都超出謝、朱二人,故給嘉慶帶來的影響最大,當然這一切都是從修正顒琰的態度開始的。

話說一天,白露微明,太子顒琰在太監的陪送下,來到書房,見師傅王爾烈早已坐在孔子像前,他見過師傅,徑直坐到座位上。

王爾烈看了太子一眼,便講起皇子的必修課《帝王聖鑒》。他說道:“帝王者,當以堯舜為風範,以桀紂為忌戒,切不可一意孤行;帝王者,當以黎民為根本,以自傲為杜絕,切不可忘乎所以。《魏鄭公文集》中有雲:‘凡皆之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直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實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又,《魏源集·默觚》中有雲:‘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悄與長聚門,禍與福同根。

豈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學問之道,其得之不難者,失之必易;惟艱難以得之者,斯能兢業以守之。’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得之不難,失之必易’的道理。

又,《韓非子·現行》中有雲:‘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期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取長補短,就優去劣’的道理。

又,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雲:‘唐太宗謂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懼,此年豐稔,長歲鬥粟直三四錢,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備亡立至,此一懼也。’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為王所重,為王所懼’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