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文壓三江 鑒修四庫 王爾烈(1)(1 / 3)

近些年來我們在電視熒屏上經常能看到有關清代名人傳記的影視作品,譬如《宰相劉羅鍋》《銅牙鐵齒紀曉嵐》,這兩部作品主要記載清代兩位大才子劉墉和紀曉嵐的傳奇經曆,他們的聰明才智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與他們同時期的另外一位曆史人物卻很少為人所知,他不僅僅是二十年前紅遍全國的一部電視劇《木魚石的傳說》中的主人公,而且近三百年以來有關他的逸聞趣事一直活躍於東北民間,他就是人稱“老主同場少主師”、“文壓三江”的關東才子王爾烈。

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1727年(清雍正五年)出生於遼陽縣賈家堡子(今藍家鄉風水溝村)。當王爾烈年僅16歲時,他的詩文、書法就在關中一帶很有名氣。他在26歲時參加全州的童試,中了秀才,直到39歲時參加京試時也未能及第,在他44歲時再次參加京師禮部主持的恩科會試,中了貢士,後經過殿試,高中二甲一名進士。隨後清朝廷任命他為翰林院編修。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皇帝又委任他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後來又過了二年,朝廷又特任他為京師會考同考官。在他54歲之時,又派他到陝西任監察禦史,負責稽查滿清王朝在陝西的鑄幣情況,主要分理陝西的一些刑事案件。

約乾隆五十三年,當時王爾烈已61歲,清朝廷調他回京任順天府丞。公元1796年,乾隆讓位給十五皇子嘉親王,特地委任王爾烈為內閣侍讀學士,嘉慶四年,王爾烈72歲,朝廷任他為大理寺少卿。後因年事已高他在卸任後回到遼掌管沈陽書院,於74歲即(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依照其遺囑葬於風水溝村的南山山麓。

少年英俊初顯奇才

王爾烈(1727~1801),別名仲方,從小生活在詩書官宦家庭,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雖然王爾烈後來被過繼給叔叔王組,但是他的生父王縉仍然十分重視對他的啟蒙教育。有一年冬天,王爾烈戴著一頂草帽在院裏玩耍。有一商人笑他“穿冬裝載夏帽胡度春秋”,王爾烈則回敬了一句“走南方竄北地混賬東西”。大約在1737年,那一年王爾烈年僅10歲,他在遼陽城魁星樓附近的一所學館接受其啟蒙教育,同時在家中向他的父親王縉學習詩文和書法,少年時代的王爾烈就能詠誦許多詩詞曲賦,顯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學識,並且為日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於他兒時的故事廣泛地流傳於遼東一帶,其中較能體現其少年英才的當數“東門試駿”的故事。乾隆七年(1742年),王爾烈15歲。這一年,他人遼陽中心廟塾館讀書已經是四年了。其實他在家時,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從6歲起他的父親便開始了對他的童蒙教育。

他從幼時便天資聰穎,而且勤奮好學,刻苦攻讀,再加上家風淳樸,家教嚴格,尤其精深於文學,更喜好詩詞。

到了這個時候他已具備了深厚的學識功底。

王爾烈幼年的老師名叫崔璨,是王爾烈先祖王玨的同僚好友崔圭的四世孫,出身於書香門第,所以學識淵博,喜歡詩詞歌賦,尤好書法和善於畫畫。這一切均對年幼的王爾烈產生極大影響。但是特別之人有他的特別之處,所以他的性情有些刁鑽古怪,在平日裏喜歡當著學生的麵吹胡子瞪眼睛。其實崔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對他們的日後發展非常有利。崔璨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教學有方,善於循循善誘。

活說這一天正值陽春,關中的天氣已是春意盎然,老師崔璨在結束了一日的教學課程之後便帶領學生們去遼陽城東門樓登臨遊玩。學生們聽了之後歡喜雀躍,便相互簇擁著出了門。轉眼間師生一行人已來到目的地,遼陽城東門樓的東麵是魁星樓。說來也巧,在遼陽當地有一個傳說,據說王爾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樓時,特意把魁星的筆尖對準了家鄉風水溝的方向,企圖在族人中點出個狀元來,若幹年後此舉竟靈驗在王爾烈的身上。當時在東城門大東門門樓上還鐫有“東門試駿”四個大字。

當地人說這是當年努爾哈赤親筆所留。今天老師崔璨帶領著他的學生們登臨東城門樓,其目的大概就在於“東門試駿”吧。古時曾有“東門試駿”,今日崔璨也要在這裏來個“東門試駿”,以探試他的這些弟子的學識功底,同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隻不過當時他隻是將這種想法暗藏於心並沒有說出而已。老師走在前麵,學生王爾烈與其同窗崔瑾緊隨其後。王爾烈是崔璨的得意門生,而崔瑾則是崔璨的族親。今天崔璨將崔瑾與王爾烈並肩帶在身邊,那是有著他的特殊的用意的。崔瑾與王爾烈為同窗好友,平日裏二人總在一起探討學業,而且學習成績也不相上下。崔璨將他倆帶在身邊一來可以檢查二人的學習情況,以此來激勵他們有更大的進步。同時也給其他學子起到一個楷模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王爾烈顯示出紮實的學識功底和超人的智慧。據說當時崔璨抬頭望見高聳的城門、巍峨的城樓不由心生感慨,吟道: